解释成语“草茅之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草茅之臣:

拼音:cǎo máo zhī chén
成语繁体:艸茅之臣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平民百姓
反义词:达官贵人、王公大臣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

成语解释:

草茅:杂草。比喻在野无权的人

成语出处:

《仪礼·士相见礼》:“在野则曰草茅之臣。”

成语分字解释:

“草” 的基本字义: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
含有

“草” 的成语:

探竿影草
削草除根
瑶草琪花
倚草附木
莺飞草长
沾风惹草
招花惹草
草腹菜肠
草蛇灰线
风驰草靡
异草奇花
粘花惹草
灰头草面
拈花摘草
茅屋草舍
闾巷草野
积草囤粮
黄云白草
铲草除根
惹草粘花

“茅” 的基本字义: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草。~庐。~舍。名列前~(喻名次列在前面)。
含有

“茅” 的成语:

波流茅靡
分茅赐土
黄茅白苇
列土分茅
土阶茅茨
竹篱茅舍
茅屋草舍
茅室土阶
茅屋采椽
分茅裂土
裂土分茅
茅茨土阶
土阶茅屋
分茅列土
分茅锡土
分茅胙土
茅室蓬户
胙土分茅
裂地分茅
蓬牖茅椽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臣” 的基本字义: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僚。~子。~服。君~。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愿奉璧往使。” 古人谦称自己。 古代指男性奴隶:~仆。~虏。 君
含有

“臣” 的成语:

遗老孤臣
乱臣贼子
君辱臣死
孤臣孽子
割地称臣
谋臣武将
谋臣猛将
纳贡称臣
逆臣贼子
逆子贼臣
孽子孤臣
贼臣乱子
贼臣逆子
贼子乱臣
主圣臣良
主忧臣辱
忠臣义士
忠臣孝子
忠臣烈士
忠臣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