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睚眦之怨”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睚眦之怨:

拼音:yá zì zhī yuàn
注音:ㄧㄚˊ ㄗㄧˋ ㄓㄧ ㄧㄨㄢˋ
成语繁体:睚眥之怨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睚眦之恨、睚眦之隙、睚眦之嫌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解释:

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成语例子:

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谢罪,范雎说对魏齐要睚眦必报

成语分字解释:

“睚” 的基本字义:

眼角:~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含有

“睚” 的成语:

睚眦必报
万目睚眦
睚眦之怨
睚眦之怒
睚眦之恨
睚眦杀人
眦睚杀人
睚眦之嫌
睚眦之隙
睚眦之忿
以眦睚杀人

“眦” 的基本字义:

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裂(形容愤怒到极点)。
含有

“眦” 的成语:

发指眦裂
冲冠眦裂
裂眦嚼齿
眦裂发指
瞋目裂眦
睚眦必报
福不盈眦
万目睚眦
睚眦之怨
睚眦之怒
睚眦之恨
睚眦杀人
眦睚杀人
睚眦之嫌
睚眦之隙
睚眦之忿
以眦睚杀人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怨” 的基本字义:

仇恨:~恨。恩~。宿~。~仇。~敌。~府(大家怨恨的对象)。~声载道。 不满意,责备:埋(mán )~。抱~。~言。任劳任~。
含有

“怨” 的成语:

恩恩怨怨
自怨自艾
怨天怨地
怨天尤人
怨天忧人
怨家债主
怨女旷夫
天怒人怨
任劳任怨
旷夫怨女
痴男怨女
埋天怨地
藏怒宿怨
旧仇宿怨
深仇重怨
无怨无德
愁红怨绿
敌惠敌怨
东怨西怒
凤愁鸾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