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睚眦之怒”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睚眦之怒:

拼音:yá zì zhī nù
注音:ㄧㄚˊ ㄗㄧˋ ㄓㄧ ㄋㄨˋ
成语繁体:睚眥之怒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解释:

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怒:生气。生点小气

成语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台谏李知孝、莫泽奉承风旨,凡平日睚眦之怒,悉指以从伪,弹劾无虚日。”

成语分字解释:

“睚” 的基本字义:

眼角:~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含有

“睚” 的成语:

睚眦必报
万目睚眦
睚眦之怨
睚眦之怒
睚眦之恨
睚眦杀人
眦睚杀人
睚眦之嫌
睚眦之隙
睚眦之忿
以眦睚杀人

“眦” 的基本字义:

眼角,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裂(形容愤怒到极点)。
含有

“眦” 的成语:

发指眦裂
冲冠眦裂
裂眦嚼齿
眦裂发指
瞋目裂眦
睚眦必报
福不盈眦
万目睚眦
睚眦之怨
睚眦之怒
睚眦之恨
睚眦杀人
眦睚杀人
睚眦之嫌
睚眦之隙
睚眦之忿
以眦睚杀人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怒” 的基本字义:

生气,气愤:~色。~视。~叱。~骂。恼~。息~。 气势盛:~涛。~火。心花~放。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 谴责:“若不可教而后~之”。
含有

“怒” 的成语:

敢怒不敢言
嘻笑怒骂
怒目横眉
横眉怒视
喜怒哀乐
嬉笑怒骂
天怒人怨
怒目切齿
横眉怒目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敢言
藏怒宿怨
怒猊渴骥
东怨西怒
鲸波怒浪
惊风怒涛
惊涛怒浪
雷嗔电怒
神怒人怨
鲜衣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