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众口一词”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众口一词: 拼音:zhòng kǒu yī cí成语简拼:zkyc注音:ㄓㄨㄙˋ ㄎㄡˇ ㄧ ㄘㄧˊ发音:(\"xxzl.com.4080351526264\"); 成语繁体:衆口一詞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异口同声反义词:众说纷纭、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说法一致 成语解释: 很多人都说同样的话。 成语出处:

解释成语“羊入虎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羊入虎口: 拼音:yáng rù hǔ kǒu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近义词:羊落虎口、羊入虎群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解释: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 成语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6回:“犹如驱羊入虎口耳。” 成语分字解释: “羊” 的基本字义: 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黄~。

解释成语“众口销铄”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众口销铄: 拼音:zhòng kǒu xiāo shuò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当代成语近义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解释: 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例子: 这是众口销铄的事,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成语分字解释: “众” 的基本字义: 许多:与寡相对:~人。~多。~矢之的。芸芸~生。 许多人:大~。群~

解释成语“瓦罐不离井口破”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瓦罐不离井口破: 拼音:wǎ guàn bù lí jǐng kǒu pò注音:ㄨㄚˇ ㄍㄨㄢˋ ㄅㄨˋ ㄌㄧˊ ㄐㄧㄥˇ ㄎㄡˇ ㄆㄛˋ成语繁体:瓦鏆不離井口破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瓦罐不离井上破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解释: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担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失手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村乐堂》第

解释成语“谗口铄金”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谗口铄金: 拼音:chán kǒu shuò jīn成语简拼:cksj注音:ㄔㄢˊ ㄎㄡˇ ㄕㄨㄛˋ ㄐㄧㄣ发音:(\"xxzl.com.4080405357191\"); 成语繁体:讒口鑠金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近义词:众口铄金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谎言等 成语解释: 谗言足以熔化金石。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 成语出处: 清 冒襄《影梅

解释成语“众口烁金”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众口烁金: 拼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众口铄金、众口销金、众口销铄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解释: 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 汉·荀悦《汉纪·景帝纪》:“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成语分字解释: “众” 的基本字义: 许多:与寡相对:~人。~多

解释成语“水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拼音: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成语简拼:slsk注音:ㄕㄨㄟˇ ㄌㄞˊ ㄕㄣ ㄕㄡˇ ,ㄈㄢˋ ㄌㄞˊ ㄓㄤ ㄎㄡˇ成语繁体:水來伸手,飯來張口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近义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成语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成语解释: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成语出处: 清

解释成语“目呆口咂”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目呆口咂: 拼音:mù dāi kǒu zā成语繁体:目獃口咂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近义词:目瞪口哆、目瞪口呆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吃惊时 成语解释: 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

解释成语“口中雌黄”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口中雌黄: 拼音:kǒu zhōng cí huáng成语简拼:kzch注音:ㄎㄡˇ ㄓㄨㄙ ㄘㄧˊ ㄏㄨㄤˊ发音:(\"xxzl.com.40806304413371\");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言论前后矛盾 成语解释: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

解释成语“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拼音:hǎo yán zì kǒu,yǒu yán zì kǒu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人说话等 成语解释: 莠言:坏话。好话出自他的口,坏话出自他的口。指人说话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成语分字解释: “好” 的基本字义: 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

解释成语“矢口猖言”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矢口猖言: 拼音:shǐ kǒu chāng yán注音:ㄕㄧˇ ㄎㄡˇ ㄔㄤ ㄧㄢˊ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近义词: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反义词:有理有据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信口胡说 成语解释: 矢口:信口,随口;猖言:狂言。信口胡说 成语出处: 清·魏源《序》:“矢口猖言,不顾其后,其不可信者二。” 成语分字解释: “矢” 的基本字义: 箭:流~。弓~。有

解释成语“是非只为多开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是非只为多开口: 拼音:shì fēi zhī wèi duō kāi kǒu成语简拼:sfzwdkk注音:ㄕㄧˋ ㄈㄟ ㄓㄧ ㄨㄟˊ ㄉㄨㄛ ㄎㄞ ㄎㄡˇ发音:(\"xxzl.com.4080444168842\"); 成语繁体:是非隻為多開口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祸从口出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解释: 纠纷争端都是说话

解释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拼音:quán bù lí shǒu,qǔ bù lí kǒu成语简拼:qblk发音:(\"xxzl.com.4080441398672\"); 成语繁体:拳不離手,麯不離口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产生年代:当代成语近义词:拳不离手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成语解释: 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

解释成语“锦心绣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锦心绣口: 拼音:jǐn xīn xiù kǒu成语简拼:jxxk注音:ㄐㄧㄣˇ ㄒㄧㄣ ㄒㄧㄨˋ ㄎㄡˇ发音:(\"xxzl.com.4080151122680\"); 成语繁体:錦心綉口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满腹经纶、生花妙笔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解释: 锦、绣:精美艳丽的丝织品。心里口中都像锦绣一样的绚丽多彩。形容文思巧妙

解释成语“骗口张舌”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骗口张舌: 拼音:piàn kǒu zhāng shé注音:ㄆㄧㄢˋ ㄎㄡˇ ㄓㄤ ㄕㄜˊ成语繁体:騙口張舌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搬嘴递舌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搬弄口舌 成语解释: 搬弄口舌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四折:“你道是同心共胆,还待要骗口张舌,我只问你三回两歇,怎送的我二足双瘸!” 成语例子: 明·无名氏《南

解释成语“磨破口舌”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磨破口舌: 拼音:mó pò kǒu shé注音:ㄇㄛˊ ㄆㄛˋ ㄎㄡˇ ㄕㄜˊ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产生年代:当代成语近义词:费尽口舌 成语用法: 作谓语;指费尽口舌 成语解释: 比喻说了很多的话 成语例子: 我磨破口舌才说服她英语翻译:plea incessantly 成语分字解释: “磨” 的基本字义: 摩擦:~刀。~墨。~练。~砺(摩擦使锐利,喻经受磨练)

解释成语“群口铄金”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群口铄金: 拼音:qún kǒu shuò jīn成语繁体:羣口鑠金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众口铄金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谎言等 成语解释: 铄:熔化。众口一词能够把金属熔化。指舆论可以混淆是非 成语出处: 宋·李纲《谢亲笔札子》:“陛下察其心于群口铄金之际,薄其罪于众人欲杀之时。”英语翻译:Fling dirt enough a

解释成语“香喉玉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香喉玉口: 拼音:xiāng hóu yù kǒu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成语解释: 形容美女的喉和口 成语出处: 清·洪昇《长生殿·偷曲》:“向绮窗深处,秘本翻誊,香喉玉口,亲将绝调教成。” 成语分字解释: “香” 的基本字义: 气味好闻,与臭相对:~味。~醇。芳~。清~。 舒服:睡得~。 味道好:这鱼做得真

解释成语“驴唇不对马口”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驴唇不对马口: 拼音: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成语繁体:驢脣不對馬口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近义词: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反义词:严丝合缝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状语;指前后矛盾 成语解释: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成语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4回:“稍一疏神,便说的驴唇不对马口,那还有什么

解释成语“口衔天宪”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口衔天宪: 拼音:kǒu xián tiān xiàn成语简拼:kxtx注音:ㄎㄡˇ ㄒㄧㄢˊ ㄊㄧㄢ ㄒㄧㄢˋ发音:(\"xxzl.com.4080431508449\"); 成语繁体:口銜天寰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口含天宪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说话就是法律 成语解释: 见“口含天宪”。 成语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恒帝永兴元年》:“当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