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搏牛之虻”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 成语
- 2025-02-03
- 11热度
- 0评论


搏牛之虻:
拼音:bó niú zhī méng
成语简拼:bnzm
发音:("xxzl.com.40807071414811");
成语繁体:搏牛之蝱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解释:
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成语分字解释:
“搏” 的基本字义:
对打:~斗。~击(奋力进击)。~战。~膺(捶胸,表示愤怒)。肉~。拼~。 跳动:~动。脉~。 捕捉:~噬。
含有
“搏” 的成语:
击搏挽裂
搏砂弄汞
狮子搏兔
全狮搏兔
猴子搏矢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肉搏战
搏牛之虻
“牛” 的基本字义: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
含有
“牛” 的成语:
气喘如牛
牛骥同槽
牛骥共牢
牛听弹琴
牛羊勿践
气冲斗牛
齐王舍牛
牛头不对马面
气吞牛斗
气吞斗牛
牛马不若
志冲牛斗
牛刀割鸡
牛骥同皂
猕猴骑土牛
牛角挂书
犀牛望月
气克斗牛
宁戚叩牛
丙吉问牛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虻” 的基本字义:
昆虫的一科,种类很多,身体灰黑色,长椭圆形,头阔,触角短,黑绿色复眼,翅透明。生活在野草丛里,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
含有
“虻” 的成语:
蚊虻过耳
蚊虻负山
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搏牛之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