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敦煌历史简介,敦煌的起源地是哪里?
- 学习百科
- 2025-02-02
- 10热度
- 0评论


一、敦煌的起源地是哪里?
①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
②
今天的敦煌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学术界、艺术界眼中的圣地。从中国历史与中西交通史的视角回溯,敦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是中原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亦是文化、商贸的繁华之都。
隋裴矩在《西域图记》序中说“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
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
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当时通西域的主要干道共三条,分别从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鄯善(若羌)向西出发,而这三条道路在进入河西时都必经敦煌。
因此,敦煌成为中西交通重要的中继站,并成为中原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
一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敦煌地名是三危山。《山海经》中有:“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在远古神话中,三只青鸟为西王母侍者,青鸟栖息地为三危山。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描绘“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宿三危山”。
《史记》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三苗为中国古老部族,数次叛乱。舜帝派大禹平定三苗之乱,部分三苗族人被迁徙到了三危山居住。这个地区的部落当时被称为羌戎族,以游牧为生。
《尚书》中有“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又记载有“黑水、西河惟雍州……三危既宅,三苗丕叙”。敦煌属古之雍州,此黑水即流经敦煌的党河,为疏勒河最大支流;南海即党河西支流所汇入的哈拉湖,此处是说大禹治水成功后,三苗人民安居在三危地区。
敦煌成为正式的地名是在汉武帝时。
东汉学者应劭在《汉书》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敦,大也。
煌,盛也”;唐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其实敦煌之名的由来尚无定论,许多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是当地土著地名的音译,有匈奴语、吐火罗语、羌语音译等多种说法;此外有学者认为敦煌来源于希腊等外来语言。
二、敦煌这个名字有何来历?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③
关于“敦煌”名字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
1、《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
2、《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
3、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学术界也是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等多种说法。
4、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的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
三、敦煌的地理环境特征?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
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敦煌”的词源不是汉语。
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敦薨”即是敦煌最早的称呼,而“敦薨”或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至于是哪个民族,则是众说纷纭。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考证说,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译音,而都货罗也就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中国学者岑仲勉认为敦煌的词源是“桃花石”(Taugas);王宗维认为“敦薨”或敦煌为“吐火罗”的音译,并推断敦煌为吐火罗人居住的故地;李得贤则认为敦煌为古羌人语言“朵航”(义为诵经地或诵经处)的对音。
总之,“敦煌”地名的词源为汉朝以前的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这点应是没有疑问的。
敦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
四、唐朝文化和敦煌文化的关系?
敦煌文化源自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
敦煌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反过来影响唐朝文化。
五、敦煌莫高窟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
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
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
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扩展知识: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
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