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举鼎典故,有关项羽历史故事?


一、有关项羽历史故事?

项羽的著名事件介绍1:四面楚歌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项羽的著名事件介绍2:霸王别姬

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1、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西楚霸王,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

2、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3、后与刘邦展开了数年的“楚汉之争”。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为刘邦指挥诸侯六十万联军所败,突围至乌江后,自刎而死。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率40万大军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几万楚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项羽之救巨鹿,为秦史上第一大战,秦楚兴亡之关键,实本于此。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且山东各国,无敢敌邯,独羽

以破釜沉舟之决心,与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战皆胜,虏王离,杀苏角,败章邯。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与项羽有关的典故有四面楚歌、鸿门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破釜沉舟等。四面楚歌讲的是项羽兵败垓下,后被刘邦的军队四面围住,刘邦的军队在晚上高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使得项羽和楚军思乡心切,又以为楚地已被刘邦占领,更是军心涣散。

鸿门宴讲的是:刘邦攻破了秦国都城咸阳,听信手下的建议守住函谷关,不放诸侯进来,以图称王,项羽听闻刘邦已入咸阳十分恼火,就攻破了函谷关,到达戏水之西。

范增劝告项羽尽快攻打刘邦,刘邦得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报信,得知此事,刘邦与张良商定后,第二日早晨到鸿门向项羽请罪,称自己无入主之心,令项羽犹豫不定是否杀刘邦。

范增便命项庄舞剑为宴饮助兴,实则借机刺杀刘邦,得项伯掩护,最后刘邦在张良掩护下,逃回军营。

霸王别姬讲的是:项羽兵败刘邦,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道:“我力能拔山豪气盖世,可如今天时不利我,骓马不奔驰,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啊!”项羽一遍编唱着,边唱边流泪,虞姬和道:“汉军已攻占了楚地,如今四面楚歌,大王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已经消磨殆尽,我为何还要苟且偷生呢!”唱摆便饮剑楚帐。

乌江自刎讲的是:项羽带八百多人骑兵于深夜自刘邦军队得重围中冲出,向南跑去,渡过淮河便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到达阴陵时迷了路,问路农夫被告知向左走,被乌江阻拦,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劝项羽快快渡江,在江东再起河山,项羽却道:“我带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如今无一人归还,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江东父老怜爱我,不说什么,我心中难道没有愧疚吗?”将跟随自己东征西讨得乌骓马赠与乌江亭长,自刎于乌江前。

破釜沉舟讲的是: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各路起义军,屯兵20万于巨鹿围困赵国,楚怀王派宋义为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到后却一直按兵不动,项羽斩首宋义,率所有军队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下令把船凿穿沉河,把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统统烧毁,以示有进无退。

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大破秦军

1、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在咸阳。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驻在鸿门准备袭击刘邦。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结交项羽的叔父项伯从中给予调解。

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项伯拔剑掩护住刘邦,而刘邦的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这才让刘邦得以脱险。

2、霸王举鼎秦朝末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气扬地让项羽举鼎,项羽先让桓楚的4名健壮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丝毫未动。

然后,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二、项羽学艺的故事?

项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独爱百兵之王--枪!

传说项羽起兵之前会稽郡曾天降陨石,后项梁私下请当地铸造兵器的名人们来用此石取铁为项羽锻造兵器,经九天九夜终锻成一杆巨型錾金虎头枪,长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仅枪杆就有碗口般粗细,项羽为其起名曰“霸王”!

此枪常人需两人齐力方可抬动,然项羽天生神力使此枪只有单手,后来更自创出一套无敌的枪法“单手十八挑”!

1、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在咸阳。项羽率军攻破函谷关,驻在鸿门准备袭击刘邦。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结交项羽的叔父项伯从中给予调解。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项伯拔剑掩护住刘邦,而刘邦的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这才让刘邦得以脱险。

2、霸王举鼎

秦朝末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气扬地让项羽举鼎,项羽先让桓楚的4名健壮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满口答应,合兵从羽起义。

扩展资料

项羽的相关诗词:《题乌江亭》

1、出处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原文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先预料。有忍辱负重的胸襟气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儿。

当年的西楚霸王,如果能凭着胸怀壮志、才能出众的江东子弟,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有朝一日东山再起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4、赏析

《题乌江亭》这首咏史诗,杜牧把这种浪漫的想象和虚写表达出来,尽管暗含着无奈的抑郁和痛苦,更浸透着浓厚的现实忧患意识和报国愿望,表现出深深的爱国之情。

在这首诗中,杜牧告诉后人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要想成就大业,绝不可刚愎自用,意气用事,不可为一时失败所挫。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耻”,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把握好机遇,必能“卷土重来”。

三、霸王举鼎的鼎?

首先对于项羽举鼎历史故事真实性考证,我们就要看司马迁的史记。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记载项羽这个人身高八尺,力气巨大,能够扛起大鼎。少年时期的项羽在吴中地区便已经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俨然一副老大的样子。但司马迁的史书之中,其实记载了项羽举鼎的真实性,并没有记载举鼎的重量到底是多少。

因为项羽生活于秦朝末年和汉朝初年之间的楚汉战争时期。

根据秦朝当年的计量单位来看,秦武王举起千斤鼎的时候,那个时期的青铜鼎智相当于今天的200多斤左右。

从周朝出土的文物鼎上面来看,最大的也没有超过商朝的司母戊鼎800多公斤。

西周时代出土的大克鼎也只有201公斤。

秦始皇陵百姓陪葬俑坑之中的大鼎也只有212公斤左右。

所以根据我们今天的计量单位和出土材料来看,项羽举起的青铜大鼎,重量不可能超过1000斤。而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项羽的确也举起过两三百斤中的大鼎。秦代时期的8尺相当于今天身高1米85左右。因为古人常常从事于农业活动,身体素质十分好,所以项羽能够举起两三百斤重的大鼎并超过头顶是10分正常的事情。

为什么说项羽举鼎只有两三百斤,总是因为秦朝时期封建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秦始皇大墓之中都只有400斤左右的鼎,民间鼎的规模和重量不可能超过400斤,除非是古代或者前朝留下来的才行。

四、单手举鼎什么意思?

举鼎,又叫扛鼎,即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力能扛鼎”的帝王呢?有。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一个。《史记·项羽本纪》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虽然力大无穷,威猛无敌,最终,能扛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还是没打过他瞧不起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刘邦,落了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

一只手就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一般大家熟悉的成语霸王举鼎是指项羽力大扛鼎。

楚霸王姓项名籍字羽,公元前232年生于相(今宿迁)城南梧桐巷。公元前206年项羽踏平咸阳,封刘邦为汉王,自己称西楚霸王,此后人们便尊称项羽为霸王。在宿迁民间关于“霸王举鼎”的典故。

就是说一只手就可以把鼎举起来的意思,鼎是一种四只脚的非常重的一种容器,表示人很厉害,很有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