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的贝勒,清朝四大贝勒?
- 学习百科
- 2025-02-02
- 16热度
- 0评论


一、清朝四大贝勒?
①
清朝初年的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其中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阿敏是皇太极的侄子。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四大贝勒共同辅佐努尔哈赤管理朝政。
努尔哈赤去世之后,四大贝勒选举皇太极为新的大汗,皇太极和其他三大贝勒并排南坐,这一时期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
四大贝勒的组成
四大贝勒有很多共同特点,四人都是努尔哈赤的近亲成员,都是后金早期创业过程中的功臣。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年轻的时候勇猛善战,被努尔哈赤封为“古英巴图鲁”。在整个清朝时期,只有代善一个人获得了“古英巴图鲁”的封号。
二贝勒阿敏也是一位猛将,正是因为阿敏的战功卓著,阿敏才能够以努尔哈赤侄子的身份,跟努尔哈赤的三个儿子并列为四大贝勒。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莽古尔泰在后金军中的威望很高,战功丝毫不亚于代善和阿敏。
四贝勒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为人精明老道,在指挥作战中擅长使用谋略,是努尔哈赤最聪明的一个儿子。虽然四大贝勒有名次的排行,但是努尔哈赤晚年要求四大贝勒轮流执政,四大贝勒的实际权力基本不相上下。
代善的结局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努尔哈赤处死后,代善被努尔哈赤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然而代善在努尔哈赤晚年跟后母阿巴亥通奸,努尔哈赤发现代善的丑行后,废黜了代善的太子之位。代善被废掉太子之位后,仍然是后金势力最大的王爷。
不过由于后金贵族都不支持代善继位,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果断支持皇太极继位,赢得了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去世之后,代善又支持福临继位,避免了八旗贵族的内讧。在清朝早期的八个铁帽子王中,有三个铁帽子王来自于代善世系。代善虽然没有成为皇帝,但是他的子孙后代的显赫程度仅次于皇帝。
阿敏的结局
作为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在四大贝勒中的地位一直很尴尬。皇太极掌权之后,为了削弱四大贝勒的权利,开始对阿敏和莽古尔泰进行打击。(代善也遭到打击,但是代善的根基雄厚,皇太极没有敢于处理代善)
皇太极统治时期,阿敏在永平之战中擅自弃城,皇太极借口阿敏擅离职守,将阿敏削爵幽禁。阿敏去世之后,阿敏的子孙后代逐渐在清朝没落。到了雍正皇帝时期,阿敏的后人因为犯错被削去爵位,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②
大贝勒代善(1583-1648)努尔哈赤次子,清朝初期宗室大臣。
二贝勒阿敏(1586-1640)努尔哈赤侄子,清朝初期的大臣。
三贝勒莽古尔泰(1587-1632)努尔哈赤五子,清朝初期的大将。
四贝勒皇太极(1592-1643)努尔哈赤八子,清太宗。
③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死时,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但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他们称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在四人中,皇太极排在最后,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这说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
二、清朝末年有多少贝勒爷?
清朝灭亡时有4大贝勒。
最出名的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四大贝勒是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设立的。
贝勒的意思贝勒,是皇室爵位,满语,全称“多罗贝勒”。
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后来成为代宗室封爵的一个等级。
贝勒为第三级,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
三、五大贝勒爷都有谁?
爱新觉罗·溥侗(1871—1952),字后斋(一作厚斋),号西园。
京剧名票(票友),别号红豆馆主,“民国四公子”之一。
溥侗自幼在上书房按部就班地读经史,学作诗文,钻研琴、棋、书、画,收藏金石、碑帖,精于治印,酷爱剧艺。
对于昆、京艺术,生、旦、净、末、丑兼工,并对戏剧音乐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无所不通。
世人尊称为“侗五爷”,溥侗精于古典文学和文物鉴赏,并通晓词章音律。
载漪(1856-1922) 清末大臣。
爱新觉罗氏。
满族。
嘉庆帝第三子俘亲王绵恺孙。
1860年过继给瑞亲王绵忻为孙,袭贝勒爵位,1889年加郡王衔。
1893年,授御前大臣。
1894年封瑞郡王,其妻为慈禧太后之侄女。
1900年初,慈禧太后欲废光绪帝,立其子溥儁为大阿哥。
义和团运动中,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庄亲王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力主慈禧对外宣战。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随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不久罢免。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后被发往新疆。
爱新觉罗·毓朗(1864年8月27日-1922年12月14日),即多罗敏达贝勒,爱新觉罗溥煦第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廿六(8月27日)生。
字月华,号余痴,别号余痴生。
宗室,清末军机大臣。
光绪十二年(1886年)封三等镇国将军,三十三年(1907年)袭多罗贝勒。
历任宗人府左宗正,军机大臣上行走、**部(民政部)侍郎、步军统领、训练禁卫军大臣。
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授军机大臣。
三年(1911年)四月,改授军谘大臣。
辛亥革命事起,积极参与宗社党活动。
民国十一年(1922年)壬午十月廿六(12月14日)溘逝,年五十九岁,谥曰敏达。
载洵(1886—1949)满洲镶白旗人,爱新觉罗氏。光绪帝弟。清光绪十五年(1889)晋辅国公,次年又晋镇国公。 二十八年袭贝勒,三十四年加郡王衍。宣统元年(1909)筹办海军大臣,并赴欧美考察海军。次年授海军部大臣。1912年1月,与载涛等组织宗社党。辛亥革命后在北京、天津闲居。
爱新觉罗·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字俊之,满族,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父同母弟弟。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母亲瓜尔佳氏,荣禄之女,是家中的次男。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封没封过贝勒不知道)
四、东奔西顾的四大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代善与兄长褚英,均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妃(原配发妻)、第一代大福晋佟佳氏(名哈哈纳札青)所生。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爱新觉罗·阿敏(1586—1640),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是舒尔哈齐的兄长。后金四大贝勒之一,清初宗室名将。
阿敏曾参与萨尔浒之战、灭乌拉部、灭叶赫部、克沈阳、辽阳等战役,统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求和。
天聪四年(1630年),因阿敏弃城投降,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弃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改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财产归济尔哈朗。阿敏有子六人,除了爱尔礼获罪而死之外,其中五人皆有爵位。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年-163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努尔哈赤的第二位福晋富察氏所生。领正蓝旗。
少时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
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受封为和硕贝勒。
天命四年(1619年),参加了萨尔浒大战,先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全歼明总兵杜松所率的六万之军,又南下歼灭刘綎部四万余众。
天命五年(1620年)受命追袭明军,直至浑河。
天命十一年(1626年)攻击喀尔喀巴林部,独自率兵渡河,斩俘甚众。
太宗即位后,数次进攻明军,屡立战功。
天聪六年末(1633年1月11日)莽古尔泰逝世。死后被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曾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的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崇德元年(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
在对明作战上,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掉了大敌袁崇焕。
崇德七年(1642年),在与明军的交战中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明将洪承畴,使得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
终皇太极一生,没能率领清军攻破山海关,但他的成就为日后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在位十七年,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安葬于沈阳昭陵,传位爱新觉罗·福临。
五、康熙王朝五贝勒是谁?
爱新觉罗·胤祺(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五子,母为郭络罗氏。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十九日丑时薨,年五十有四,赐祭葬如典礼,谥曰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六、十一贝勒是什么意思?
贝勒,意思是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
十一贝勒是乾隆帝的皇十一子永瑆。嘉庆帝的皇兄。爱新觉罗·永瑆,乾隆十七年生,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是著名的书法家。乾隆五十四年封成亲王,历经嘉庆朝,道光三年薨,享年七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