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主要内容,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一、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三顾茅庐讲述的是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听说南阳有一个奇人叫诸葛亮,登门去拜访,结果诸葛亮出游了;第二次刘备冒着大雪再次拜访,诸葛亮去友人家了;第三次刘备拜访,诸葛亮正在家里睡觉,刘备一直等到他醒来,终于得见诸葛亮。

三国时期,刘备欲求贤才,听闻隆中有一 世外高人,名为诸葛亮此人不出门便知天 下事。刘备就亲自去请他出山,希望能够 一起成就大业,于是带关羽和张飞一同去 。诸葛亮为了考验刘备的真心,直到刘备等 人第三次去他的茅庐才肯相见。为刘备分 析当前形势未出茅庐便定了三分天下。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打动,终于同意下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霸业。

        三国演义中有一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意是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故事很精彩。

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一天,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张飞、关羽一起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书童说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回去。

第二次,刘备又选了一个好日子,和张飞、关羽又来到诸葛亮的房子前,诸葛亮的弟弟说诸葛亮出去了,刘备知道后并没有生气,又回去了。

第三次来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有叫醒他,一直等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见刘备这样有诚心,决定帮助刘备,最终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

这篇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请别人办事一定要有耐心、有诚心,这样才能成功。

二、三顾茅庐内容概括?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1、玄德公团队定位切入:

三分天下 占据人和;和东吴孙氏结盟 以北方曹氏为主要目标

2、战略层面

益州天府之国根据地 荆州立足 韬光养晦 等待时机 双向并进 大事可成 汉室复兴

3、战术层面

荆州立足 联吴抗曹 站稳脚跟

进取益州 三分天下 时机双出

4、再补充个人的未确定因素板块

(1)东吴变数 没有从其角度出发考虑 完全自我 包括其内部派系影响到对外倾向

(2)玄德公团队 精英人员可循环发展 尤其是“桃园三结义”的大义和匡扶汉室的大举关系

(3)益州人口地盘等客观因素限制 守成有把握 进取看时机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叫刘备的人本来成立个初创公司,结果在中原被人把公司砸了,之后他为了她我生活只能屈居于刘表的公司,但他不死心啊,非想着自己仪表堂堂,重情重义,又是名门之后,必须要自己创业,所以私底下背着老板刘表招募人才打算单干,他招人动静太大,惊动了教授徐庶和司马徽,他俩就给刘备说你去找诸葛亮,那是个大才,能帮你将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刘备一听大喜,然后就带着小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见诸葛亮,拜见了三次才请出来。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天下大乱。刘备生在乱世也想建立一番功业,可手下没有谋士。于是有人向刘备举荐诸葛亮,说得此人能得天下,于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一同前去拜访诸葛亮。

一顾茅庐,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到南阳隆中诸葛亮家里。第一次去扑空了,门童告诉他们说诸葛亮找朋友下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很是扫兴,就回去了。

二顾茅庐,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关羽,张飞再次前去,希望这一次能碰到诸葛亮,可是再次失望,门童告诉刘备说诸葛亮出远门了,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刘备再次失望而归。

三顾茅庐,刘备一直打听诸葛亮的动向,这一天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就带着关羽张飞再次前去,这一次门童告诉他们诸葛亮在睡大觉。张飞很是生气,想进去把诸葛亮揪出来,刘备说我现在无权无势,诸葛亮愿意出山助我,是我的荣幸。这次与诸葛亮得以相见。

后来诸葛亮出山助刘备,联孙抗曹,赢得赤壁之战,后来又夺取了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室没落后裔刘备起兵争天下,苦于用下无人才。求贤若渴,得别人推荐南阳诸葛亮。遂亲自上门拜访,前二次未遇,第三次见面听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惊为天人,请其出山,拜为军师,成就蜀汉基业。

大哥刘备实在是混不起走了,这时候神仙徐庶到刘备处,并打了几场胜仗。但曹操用计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临走推荐了卧龙诸葛孔明。通过徐庶,刘备也深深感受到人才的重要性。也认为徐庶都那么厉害,推荐的卧龙先生也应该很厉害。因次亲自三次上门请贤。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纷割据势力范围,其中以占剧黄河淮河流域的曹操,袁绍以及南方长江流域的孙策孙权兄弟,四川盆地的刘表为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刘备集团,急需要充实实力,占据地盘。

刘备闻得卧龙—诸葛亮(字孔明)者得天下。

就放下身段,在鹅毛大雪的日子里,三次登门茅庐——草房子,拜访诸葛亮,求贤若渴,真诚之心感动对方,获得对方信任,出山辅佐其三分天下。后来以此此形容谦虚渴求人才。

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时,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一天,他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到达后,却被告知诸葛亮不在,刘备失望而回。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又被告知诸葛亮不在,关羽和张飞非常生气。他们纷纷劝说刘备不要再去了,可是刘备坚持再去。

他们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决心和诚恳,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皇朝。

刘关张打天下,希望得到有智谋的诸葛亮教导,曾经拜访三次才得以会见。诸葛亮感激刘备邀请至诚,最终同意出山,与之共取天下。要注意的是,每一次拜访,三人都有不同表现:刘是始终如一的虔诚;关是听大哥的勉强随着;张是不耐其烦欲揪出之。这些都是后来情节铺开的伏笔。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

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沓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三顾茅庐的背后心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

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

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

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

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

1、东汉末年刘备的势力草创,而刘备的谋士徐庶却又被曹操强行抢走,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备听从徐庶的建议,去隆中拜访卧龙岗上的诸葛亮,希望得到这位有卧龙之称的谋士。

2、刘、关、张三人第一次去隆中拜访的时候,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只有书童在内,刘、关、张只好空手而还。

刘、关、张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却再次出去游玩,只有他的弟弟独自在家。

直到第三次刘、关、张三人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在家,但是他正在睡觉。

此时天下大雪,刘、关、张三人直到诸葛亮睡醒之后,才出声打扰。

3、刘备如此辛苦的拜访诸葛亮并不是没有回报,正是这第三次拜访,不仅使刘备收获了这位有卧龙之称的谋士,也正是在隆中奠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军事策略。而诸葛亮被刘备的态度所打动,辅佐蜀汉政权的刘备、刘禅,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在后世逐渐演化成,求贤若渴的一个典范。

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2、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3、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4、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5、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四、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三顾茅庐》讲的是是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三国时期的某一天,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

第二天,刘备和张飞、关羽一齐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书童说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回去。

第二次,刘备又选了一个好日子,和张飞、关羽又来到诸葛亮的房子前,诸葛亮的弟弟说诸葛亮出去了,刘备明白后并没有生气,又回去了。

第三次来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没有叫醒他,一向等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见刘备这样有诚心,决定帮忙刘备,最终刘备成就了一番事业。

多次拜访诸葛亮的茅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

五、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徐庶告诉了刘备去卧龙找一个叫诸葛亮的人,刘备第二日带领了自己的两个手下去卧龙拜访诸葛亮,结果因诸葛亮出门去可。

刘备没过几天又带着他的手下去拜访诸葛亮了,诸葛亮恰好和好友出去了,刘备给了诸葛亮弟弟一封信便走了。

备再一次去拜访,这次诸葛亮终于在家中,刘备见到了诸葛亮,与诸葛亮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帮助他成就霸业,经过一番谈论,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六、三顾茅庐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梳理课文结构?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最终见到诸葛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了一段佳话。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当前形势,提出自己的主见。

第二部分追述三顾茅庐的事。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七、三顾茅庐故事内容及道理?

《三顾茅庐》故事简介:刘备为了请诸亮亮帮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离开了,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三顾茅庐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对人才的渴望)。要懂得自我审视,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刘备当时最缺乏的就是开启荆州士族集团大门的钥匙,其次就是谋士,诸葛显然是最佳人选之一)。同时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资源去获得最大的利益(刘备唯一拥有的就是自己军阀之主的身份,其次就是能化而为龙的潜在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