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周朝历代皇帝列表,唐朝的周王韩王秦王是哪个时代的?
- 学习百科
- 2025-02-02
- 3热度
- 0评论


一、唐朝的周王韩王秦王是哪个时代的?
①
说结论,唐朝的周王,韩王,秦王是唐高宗李渊时代的。秦王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四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高宗在位时期发动了玄武门郑冰,先后歼灭了太子和齐王的兵马。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能帮助李世民控制住了政权。
②
李渊创业时代,秦王指的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在做皇帝之前被封为秦王。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被尊为“天可汗”。
李世民聪明果断善于用兵,为唐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登基后对内以文治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③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7个月。
6、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④
唐朝唐高祖李渊执政时期
二、列举西周到隋唐行政制度的演变?
1、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如:西周的分封制到秦朝的郡县制;
2、由分散到统一,这一时期国家逐渐统一;
3、从专制到民主得到一定发展。
西周:世官制 标准:官位世袭
战国:同西周
两汉:察举制标准:才德
隋唐:科举制 标准:考试成绩
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三个阶段。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时发展成为九品中正制,其标准是门第。
三、周朝分为哪几个国家?
7个诸侯国。
1、鲁国
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对于鲁国来说,第一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姬旦之子鲁公伯禽。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的“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
伯禽在位时期,平定徐戎叛乱,坚持以周礼来治理鲁国,使鲁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因为陆续兼并了周边的小国,得以成为“方圆五百里”的大国。
对于鲁国来说,国力最强的时候,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
对于鲁国来说,疆域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
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和齐国、楚国等大国相抗衡。当然,在整个春秋时期,鲁国的整体实力,还是要弱于齐国、秦国、楚国、晋国等大国。到了战国时期,鲁国的疆域更是不断缩小。最终,在战国后期,鲁国被楚国彻底消灭,从而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2、凡国
凡国(西周初期—春秋中晚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凡地,周成王封周公三子伯瞵于凡,建立凡国,爵位为伯爵,建都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凡城村。
对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所以,对于凡国的君主来说,自然也是周公姬旦的后人。
对于凡国都城来说,位于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地,城墙为土筑,今遗址犹存。唐朝曾在此设凡城县。现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后凡城村东南的田野之中,凡国国都凡城的城墙地基仍存。
3、蒋国
蒋国(前1116年-前617年),是西周时期,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的姬姓诸侯国。对于蒋国这个诸侯国,始祖是周公姬旦的儿子姬伯龄。蒋伯龄的后代以国号为姓。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据考证,蒋国故都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的期思镇境内。
4、邢国
在先秦时期,存在两个邢国,一个商朝时期的邢国,古称邢(井方国)。《史记》《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台,历祖辛、沃甲、祖丁至南庚129年。另一个邢国则是周朝时期的诸侯国。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是周朝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西周时期的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大权的诸侯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
换而言之,西周册封邢国这个诸侯国,就是为了抗衡北方的游牧民族,以此拱卫西周的疆域。
春秋末期,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来成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5、茅国
茅国,国君为姬姓,子爵。周公之子茅叔封于茅国,在今济宁市金乡县、菏泽市巨野县之间。西周初期,茅国是周公的直系后裔,地位相对较高。茅国与鲁国相邻,鲁国为周公长子伯禽所封,茅国为周公第三子所封,这可以说是兄弟之国,关系较为紧密。
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攻伐邹国(邾国),邾隐公打不过鲁国,被迫进贡赔礼。
在恼羞成怒之下,随后即攻灭旁边的茅国,茅国灭亡。
茅国约存在四百五十年,茅国灭亡后,茅国公室子孙以以国名为姓氏,称茅地氏、茅成氏,后简化为单姓茅氏、茆氏、菅氏,茅国始封之君茅叔为茅姓始祖。
对此,在笔者看来,我们现在常见的姓氏,其实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鲁国、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国号,后来都变成了姓氏。
6、胙国
胙国(西周初年—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周文王之孙即周公旦第七子伯翅的封国,胙国爵位为伯爵。
对于胙国来说,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胙城,其疆域春秋时为南燕所居。《续汉书·郡国志》东郡燕县:“有胙城,古胙国。”《通志二十明》记载“其国为南燕所并”。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历来有许多古籍都记载了胙城(古胙国)属南燕之地,故胙国最后为南燕国吞并毋庸致疑。胙国亡国后,有胙氏,后为胙姓。
7、祭国
祭国(西周初年-公元前722年),西周姬姓诸侯国,祭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之孙,周公旦第八子姬伯翔,祭国爵位为伯爵。对此,在笔者看来,周公儿子受封的诸侯国,大多都是伯爵诸侯国,也即侯爵诸侯国主要是鲁国。而这,自然从侧面体现出鲁国的强大和地位了。毕竟,鲁国的君主伯禽是周公姬旦的长子。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平三监之乱后,周成王改封此地给周公第八子姬伯翔。周昭王南征楚国的时候,祭国君主祭伯随行,回师途中,船沉汉水,祭伯与周昭王溺水而亡。祭伯之子祭公谋父是周穆王时的名臣,他曾谏阻周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作为周王室的阿成,他虽然反对征伐,但仍陪伴周穆王西征。
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郑国东迁时将祭国消灭,原先祭国的疆域,因此成为郑国大夫祭仲的食邑。对此,在笔者看来,祭国的灭亡,直接反映出周王室地位和实力的下滑。彼时,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依然需要仰仗郑国等诸侯国。所以,郑国灭亡祭国后,周王室也不敢声讨郑国。
周朝各列国可以分为几类
周朝宗室,如鲁国,卫国,燕国,郑国,曹国,蔡国等
周朝功臣,如齐国,秦国等
前代的后裔,如宋国,陈国等
被中原诸候国视为蛮夷的国家,如楚国,吴国,越国等。其中按规模来说,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都是春秋的大国。其他小国主要分布在这四国之间,成为大国争霸博奕的棋子。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公爵国
1、东虢国(前1046年至前767年):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虢国,史称东虢国。
周平王四年(前767年),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则被周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攻灭北虢国。
2、西虢国(前1046年至前655年):姬姓。
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与兄长虢仲同时就封,被封于雍邑(今宝鸡陈仓区虢镇),建立虢国,史称西虢国。
周厉王、周宣王时期,西虢东迁至河南三门峡一带,史称南虢国,都上阳。
西虢东迁后,还曾在原地留下一个小虢国,被秦武公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攻灭。
南虢国则于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攻灭。
3、虞国(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派人寻找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封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建立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晋军灭虢国后,回军途中突袭虞国,虞国灭亡。
4、宋国(前1039年至前286年):子姓。
商朝灭亡后,按照分封礼法,国家即使灭亡,胜利者也不能让前朝贵族宗祀灭绝,因而周武王分封时,仍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
周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
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
宋国先后传承三十四位君主,至宋康王子偃时,因接连与四邻为敌,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国爆发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灭宋国。
侯爵国
1、卫国(前1039年至前209年):姬姓。
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后于周成王时期随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叛乱平定后,周公在武庚统治地区建立卫国,以平叛有功的康叔为卫国国君。
卫国共先后传承41位国君,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攻占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名存实亡,仅余国君封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国最后一任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2、鲁国(前1043年至前255年):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定国号为鲁。因周公旦要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于是便派儿子伯禽就封,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同时赐予伯禽。鲁国先后传承795年,历三十四位君主,最终于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所灭。
3、邢国(立、亡时间不详):姬姓。
周成王为感谢周公旦的辅佐,于是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商代邢国旧地(今河北邢台)。
西周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末年,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转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4、晋国(前1033年至前376年):姬姓。
晋国的始封君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诸侯国唐国发生叛乱,同年十月被周公旦率军平定,唐国百姓被迁至杜地 ,并于周成王十年(1033年)将叔虞分封于唐国。
叔虞去世之后,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
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晋静公二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
5、滕国(前1046年至前296年):姬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今枣庄滕州西),建立滕国。滕国共历23位国君,期间曾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但不久又复国,最终于周赧王十九年(296年)被宋康王所灭。
6、管国(前1046年至前1039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三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管国。周武王去世之后,管叔鲜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发动武庚之乱,最终被周公旦所灭,管国被废。
7、蔡国(前1046年至前447年):姬姓。
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建立蔡国。
后蔡叔度参与武庚之乱,被放逐于郭邻。
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分封其子蔡仲重立蔡国。
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蔡国被楚国所灭,三年后又复国,迁都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后因随吴国攻楚,而在楚国逼迫下又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
周贞定王二十二年(447年),蔡国终被楚国所灭。
8、齐国(前1044年至前221年):姜姓。
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封姜尚于营丘(后改临淄),建立齐国。
齐国乃是周朝时的东方大国,春秋末期时发生“田氏代齐”,姜齐被田齐所取代,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齐湣王时,齐国因频繁对外用兵,惨遭“五国伐齐”,齐国就此衰弱。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攻灭其他五国后,攻入齐国,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一统天下。
9、陈国(前1046年至前478年):妫姓。陈国的首封君是舜帝的嫡裔妫满,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便将长女太姬嫁给了他,并其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拓城),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让其奉承舜帝的宗祀。陈国共历二十五位君王,期间曾两次亡国,又两次复立,最终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10、蓟国(西周初至前七世纪):祁姓。蓟国本为商朝时期小国,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封尧帝后裔于蓟(今北京市区西南)。公元前七世纪前后,蓟国被燕国吞并,蓟后来成为燕国的都城。
11、杞国(西周初至前445年):姒姓。杞国早在夏商时期便已经存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派人找到夏禹的后代东楼公,并将其分封到杞地(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奉承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初封时为公爵,但后来降为侯爵,至春秋后又降为伯爵。杞国先后多次迁都,最终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亡于楚国之手。
12、纪国(前1046年至前690年):姜姓。纪国的始封君为姜尚次子,于西周初年被分封于纪(今寿光市),是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的诸侯国。因齐哀公被烹事件,齐国与纪国结怨,一直想要吞并纪国,纪国则与鲁国结盟抗齐。然而,由于周庄王六年(前691年)分裂,纪国最终还是于次年被齐国所灭。
13、杨国(前786年至前7世纪):杨姓。西周末年,为了抵御猃狁的进攻,周宣王于前786年分封自己的儿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一带)。杨国最终被晋献公所灭,杨地则被封给了晋献公的弟弟伯侨。
伯爵国
1、秦国(前770年至前207年):赢姓。
秦国早年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于西陲艰难求存。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派兵护送,因此被封为诸侯,得以正式位列诸侯。
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后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遭遇百年衰弱,历经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国才得以再次崛起,后经六代君王努力,秦国最终攻灭六国,一统天下。
但统一天下后的秦国,也仅仅存在了两世,便于前207年亡国。
2、郑国(前806年至前375年):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自己的幼弟姬友封于镐京附近,国号为郑。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武公东迁至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3、燕国(前1044年至前222年):姬姓。
姬奭为周武王之弟,曾跟随周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西周建立之后,被周武王分封于燕地。
此后,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进入战国之后,燕国因内乱而国势衰弱,虽然燕昭王时一度中兴,但燕昭王之后却又继续衰弱,“长平之战”后因接连败于赵国而沦为弱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国被秦将王贲率兵攻灭。
4、魏国(前十一世纪至前661年):姬姓。注意,不是战国七雄那个魏国。而是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但始封君目前已无记载。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魏地被封给了毕国后裔毕万,毕万遂改魏姓,而这也是晋国魏氏的来源。
5、曹国(前1046年至前487年):姬姓。
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六弟叔振铎于曹,建立曹国。
曹国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乃是西周时期的大国,与鲁国一起镇守东方。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曹国也沦为了二流国家,更成为了晋楚争霸的直接受害者,国势一日不如一日。
曹伯阳十五年(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所灭。
6、郕国(前1046年至前408年):姬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弟弟姬武于郕,建立郕国(今山东济宁汶上县古城村)。春秋时期,郕国夹在卫、齐、鲁等大国中间,逐渐沦为附庸。郕国曾于前686年被鲁国和齐国所灭,但之后又得以复国。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郕国最终被齐国所灭。
7、霍国(前1122年至前661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八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建立霍国。武庚之乱后,姬处被废为平民,但其封国则由其子继承。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霍哀公姬求认为周成王对于祖先姬处处置不当,于是自称霍公,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后,遂出兵攻灭霍国。
子爵国
1、吴国(前12世纪至前473年):姬姓。
吴国乃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其立国早于西周。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曾派人找太伯、仲雍的后代,先找到仲雍后裔周章,但周章当时已经是吴君,于是周武王便将其仍封于吴,另封其弟虞仲建立虞国。
从春秋中期开始,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逐渐崛起为东南大国,甚至一度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越国的复仇之战中,吴国被灭。
2、楚国(前1042年至前223年):芈姓。
楚人早年在商王朝的驱使下被迫南迁,后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王朝,但在分封时却并未获封。
直到周成王时,楚人才被封为子爵,获封于丹阳一带。
历经数百年发展,至楚成王时,楚国已经成为南方大国,后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开始向中原挺进,更是在楚庄王时“问鼎中原”,后于晋国长期争霸。
不过,进入战国之后,楚国因变法不够彻底,导致逐渐落后于列国,尤其是“鄢郢之战”后,因丧失江汉平原,楚国日渐衰弱。
最终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被秦国所灭。
3、莒国(不详至公元前431年):己姓。莒国本为东夷古国,因辅佐武王伐纣,在西周立国后,仍被封为诸侯国,乃是当时山东地区仅次于齐国、鲁国的大国。早期的莒国,简直就像个难民营,附近诸侯国的国君或贵族遭难,往往会跑到莒国躲避。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
4、邾国(不详):曹姓。周武王时期,分封孙挟于邾,为鲁国附庸,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后至春秋时才在齐桓公的奏请下,得以册封为子爵。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所灭。
5、巴国(西周初至前316年):姬姓。巴人早在夏朝时便已经建国,后因参与武王伐纣,而在西周立国后被封为子爵国。春秋时,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后因楚国崛起而受到压迫,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多次与楚国交战。战国时,巴国与蜀国交战,却被秦国趁虚而入,最终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6、越国(前2032年至前222年):姒姓。
越国起源更早,夏朝时便已经存在,西周时获封子爵,越国一直都是东南大国,但却始终难以向外扩张。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长期争霸,灭吴后更是称霸于东南。
不过,进入战国后,越国可就跟不上节奏了,后因越王无疆攻楚阵亡,越国陷入内乱,分崩离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男爵国
许国(约前1043-前375):姜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许国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西周时期的子爵国。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次年又在楚国的扶持下复国。周烈王元年(前375年),许国最终被楚国攻灭。
除了以上之外,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还有韩、钜、剡、任、藤、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南燕、徐、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甘、荣、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遂、谭、代、黄、项、耿、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等国。
⑤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生活于渭河流域,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意即西部诸侯之长),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周朝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则为“天下共主”。
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
四、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朝代每个朝代又有几位皇帝,以及时间?
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朝代,朝代歌就基本说全了: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所以,大统一的朝代总共有15个,分别是: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17个国王
商,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31个国王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2个国王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25个国王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3个皇帝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个皇帝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14个皇帝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4个皇帝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3个皇帝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21个皇帝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18个皇帝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11个皇帝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16个皇帝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12个皇帝
五、古代皇朝分哪几部?
中国古代的三大古代皇朝——上古氏朝、中古帝朝、下古王朝
中国的朝代史总共分为两部分,复兴朝代史和亡国朝代史,前者被称为上朝史,后者被称为下朝史,如上下五千年。
中国历史按权力共分为五个时代,他们分别是:神权时代,君权时代,教权时代,民权时代和未来的物权时代。
中国上古六朝:盘古朝、天皇朝、地皇朝、人皇朝、大巢朝、燧明朝,中国中古九朝:弇兹朝、伏羲女娲朝、神农朝、轩辕朝、少昊朝、颛顼朝、高辛朝、青阳朝、陶唐朝,中国下古十三朝: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