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历史奇迹,创造了黄河什么的历史奇迹?
- 学习百科
- 2025-02-02
- 7热度
- 0评论


一、创造了黄河什么的历史奇迹?
①
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新中国成立至今,70多年不决口,22年不断流,先后抵御十几次大洪水,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
黄河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治理成为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②
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奇迹。
二、关于黄河的历史事件?
相传在很多年前,黄河在这里决了一次口。
人们费了几年功夫才把决口堵住。
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灾民,早已无家可归,等把黄河水堵住,有的干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时盖的临时草庵里。
他们在这里开地耕种,成家养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叫贵家庄。
又过了好些年,从荥阳流出来的涸水在这里流入黄河。
这样一来,这里南来北往的人多了,成了个热闹的地方。
到了明朝,贵家庄出了个大官,叫许赞,在这里当天官。许赞当了几年官,搜刮了不少钱,就在家里修了个大花园。这个大花园方圆五六百亩大,种了许多奇花异草,一年四季花园里都开花,飘着香,远近几十里的人都来这里看热闹观花。
一年春天,许天官回家。
贵家庄像赶庙会一样,一群群,一伙伙,搀老人,背小孩,挤拥不堪来许家花园看花。
人多了,做小生意的,卖吃食的也多起来。
许天官的花园在黄河和涸河角角里,来看花的人要过涸水,水上无桥无船,趟过来趟过去很不方便。
许天官看到这些情形,就想:我要在涸水上弄个船,摆渡来往的人,这是个赚钱的买卖呀!
许赞想发财,就开挖了涸水入黄河的水口,让黄河水倒流到涸水里去。这样一挖,涸水河面宽了,水也深了。许天官弄了个大船,找了几个船工,修了渡口,摆渡行人。人们听说有了摆渡,来看花的人更多了。不几个月,许天官就赚了不少白花花的银子。
夏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
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③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
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
④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
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
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
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
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
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
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
“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
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⑤
1、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2、1947年夏,邓小平、刘伯承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林则徐治理黄河。
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
三、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治理工程
历史上最著名的黄河治理工程要属大禹治水。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华夏先辈们基本采用的都是疏通为主,围堵为辅的策略,比如著名的大禹治水大于说采用的方法就是沿着低洼的地势动用大量人力开挖河道,让黄河沿着既定水道顺势进入大海。
为治理黄河,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先贤们不断努力,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
从远古时代的“疏川导滞”到战国时期的“宽立堤防”,从汉代的“贾让三策”(汉代人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三种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与水争;中策是在黄河狭窄段分流,分水杀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兴筑遥堤”,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辅和陈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黄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黄方略创造性地把水堤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几类,因地制宜在黄河两岸筑坝。
为保障漕运畅通(须先保证淮运畅通),潘季驯又提出了“蓄清刷黄”的观点(黄河曾多次夺淮河水道,使黄、淮水系连为一体),即在筑堤防止黄河水南入洪泽湖的同时,加固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泽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黄。
黄、淮二水汇合后,冲刷力增强,有利于排沙入海。
这样,“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
清代的靳辅、陈璜基本继承了潘季驯的治黄思想,高筑堤坝,约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强了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仪祉、张含英、恩格思(德国水利专家)等人对黄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李仪祉认为,治黄之要务在于防洪和防沙,特别是防沙,沙患不除,河无宁日。
李仪祉指出:历代治黄皆注重下游,对中、上游鲜有过问者。
而洪水源于中、上游,泥沙也源于中、上游,治理黄河须从中、上游入手。
这些治黄思想为黄河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治黄专家王化云主张对黄河上、中、下游进行综合治理,在下游“宽滩窄槽”。“宽滩”指滞洪、削峰和淤滩刷槽;“窄槽”指固定黄河中游河槽,增强河床的泄洪、输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云又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治黄方略,其中“调”就是调水调沙。
四、两汉时期治理黄河有什么样的成就?
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1)汉武帝时,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2)汉明帝时,由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动用几十万民工,使用多种方法,经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扩充了大量耕地,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随之减少。
首先呢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害群发期。这一时期的黄河也屡次决口改道,给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汉武帝时期,水患持续60余年。
先前,黄河在瓠子决口,后二十多年未将决口堵塞,梁、楚一带地方受害最深。
这一年,汉武帝派大臣汲仁、郭昌二人征调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
汉武帝从泰山回长安途中,亲自到黄河决口处视察,将白马、玉璧沉入河中,命随驾群臣和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一律背负柴薪,终于将决口堵住。
汉武帝命人在原决口处兴建宫室一座,名叫宣防宫;又开挖两条渠道,将黄河导入北行的两条河渠,恢复大禹治水时的旧状,梁、楚地区又安宁了,从此不受水灾侵害。
东汉汉景帝,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奉诏和王吴共同主持了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活动。
王景治河的成效是卓见的。
从东汉末年王景这次治河到唐代末年的八百年中,黄河决溢仅有40个年份,且都不大,主流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后来,河患又逐渐多了起来,直至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发生第三次大改道。
因此,王景治河的办法和经验为历代治河者所推崇和效法。
王景通过一次封建时代最大规模的治黄活动,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八百年。
历史上对王景治河充满了赞扬之辞:“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王景治理黄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王景治理黄河之后的东汉,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黄河流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水灾。
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刨去战乱的影响,黄河流域始终是一块最重要的农业地区。
在封建时代,农业的发达,就代表着人口的繁盛,社会的繁荣。
所以,在这八百年里,乱世之中,谁占据北方黄河流域,谁就是最强者,谁就有实力统一全国,最起码也可以称霸四方;在治世之中,黄河流域也是人口最多,各行各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虽然南方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开发,但是比起北方,仍然无法望其项背。
五、康熙治理黄河结局?
经过康熙年间的治理,黄河泛滥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从康熙年间到1855年近200年间,黄河没有出现大的决堤现象,在历史上也是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