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列表及简介,宋朝宰相排名?


一、宋朝宰相排名?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又称两宋。共320年,18帝。宰相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在宋朝也叫同平章事。

太祖朝:赵匡胤(960年—976年)

宰相六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太宗朝:赵匡义、赵光义、赵炅(976年—997年)

宰相九人: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

真宗朝: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97年—1022年)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仁宗朝:赵受益、赵祯(1022年—1063年)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

英宗朝:赵宗实、赵曙(1063年—1067年)

宰相二人:韩琦、曾公亮

神宗朝:赵仲针、赵顼(1067年—1085年)

宰相九人:富弼、韩琦、曾公亮、陈旭、王安石、韩绛、吴充、王珪、蔡确

哲宗朝:赵佣、赵煦(1085年—1100年)

宰相十一人:司马光、文彦博、王珪、蔡确、韩缜、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苏颂、章敦

徽宗朝:赵佶(1100年—1125年)

宰相十二人:章敦、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刘正夫、余深、王黼、李邦彦、白时中

钦宗朝:赵亶、赵烜、赵桓(1125年—1127年)

宰相七人: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何桌

高宗朝:赵构(1127年—1162年)

宰相十五人: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赵鼎、张浚、秦桧、万俟卨、沈该、汤思退、陈康伯、朱倬

孝宗朝:赵伯琮、赵瑗、赵玮、赵昚(1162年—1189年)

宰相十八人:张浚、汤思退、陈康伯、朱倬、史浩、洪适、叶顒、魏杞、蒋芾、陈俊卿、虞允文、梁克家、曾怀、叶衡、赵雄、王淮、周必大、留正

光宗朝:赵敦(1189年—1194年)

宰相三人:周必大、留正、葛邲

宁宗朝:赵扩(1194年—1224年)

宰相九人:留正、赵汝愚、余端礼、京镗、谢深甫、陈自强、韩侂胄、钱象祖、史弥远

理宗朝:赵与莒、赵贵诚、赵昀(1224年—1264年)

宰相十六人: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崔与之、李宗勉、史嵩之、范钟、杜范、游侣、赵葵、谢方叔、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大全、贾似道

度宗朝:赵孟启、赵孜、赵禥(1264年—1274年)

宰相五人:贾似道、程元凤、叶梦鼎、江万里、马廷鸾

恭帝朝:赵显(1274年—1276年)

宰相七人:贾似道、王爚、章鉴、陈宜中、留梦炎、吴坚、文天祥

端宗朝:赵昰(1276年—1278年)

宰相三人:陈宜中、李庭芝、文天祥

幼帝朝:赵昺(1278年—1279年)

宰相二人:文天祥、陆秀夫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 五代十国 下启 元朝 的朝代,分 北宋 和 南宋 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二、南宋宰相列表?

大部分是奸相。

第一李纲(1083—1140),无锡人,高宗即位后第一任宰相。

第二秦桧(1090—1155),南京人,1130年回到临安,被任命为宰相。

第三汪伯彦(1069—1141),安徽人,1103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宰相。

第四黄潜善(1078—1130),福建人,1100年中进士,1126年被任命为宰相。

第五汤思退(1117—1164),浙江人,1154年中进士,后官至宰相。

第六吕颐浩(1071—1139),济南人,1094年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宰相。

第七贾似道(1213—1275),天台人,1254年被任命为宰相。

第八史弥远(1164—1233),宁波人,1208年被任命为宰相。

第九文天祥(1236—1283),吉安人,

1256年中状元,1275年被任命为宰相,后兵败被俘。

南宋赵构时宰相:李纲江苏无锡人黄潜善邵武(今福建邵武)人汪伯彦祁门(今属安徽)人朱胜非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吕颐浩齐州(今山东济南)人杜充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范宗尹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赵鼎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秦桧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万俟卨开封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三、宋朝丞相?

范质是宋朝宰相(丞相)之一。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

纵观两宋,如寇准这般强硬的臣子并不多。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可以后天修炼,但骨子里的倔强是与生俱来的。

澶渊之盟时的寇准早就经过了宦海沉浮,对皇帝宋真宗也很熟悉,因此他知道与皇帝沟通要用什么方法。

但是二十多年前寇准刚刚通过科举,头上还没有带上一顶乌纱帽的时候,他就敢不顾及皇上的喜好我行我素。

宋朝是有丞相的,当然已经不会像之前那样出现开府仪同三司的人了。

丞相的工作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不过宋朝有的丞相还是很强势的。比如寇准就曾经强拉着宋真宗御驾亲征,韩琦就曾经半强制性的把太后的帘子给撤掉了。

当然也有后期如贾似道那样的人。

四、宋朝首相列表?

太祖朝

宰相六人: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太宗朝

真宗朝

宰相十二人: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

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仁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

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

宋庠、庞籍、梁适、刘沆、富弼、韩琦、曾公亮

英宗朝

宰相二人:韩琦、曾公亮

神宗朝

宰相九人:富弼、韩琦、曾公亮、陈旭、王安石、韩绛、吴充、王圭、蔡确

哲宗朝

宰相十一人:司马光、文彦博、王圭、蔡确、韩缜、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

刘挚、苏颂、章惇

徽宗朝

宰相十二人:章惇、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刘正夫、

余深、王黼、李邦彦、白时中

钦宗朝

宰相七人: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何?

高宗朝

宰相十五人: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赵鼎、

张浚、秦桧、万俟卨、沈该、汤思退、陈康伯、朱倬

孝宗朝

宰相十八人:张浚、汤思退、陈康伯、朱倬、史浩、洪适、叶颙、魏杞、

蒋芾、陈俊卿、虞允文、曾怀、叶衡、赵雄、王淮、周必大、

留正

光宗朝

宰相三人:周必大 、留正、葛邲

宁宗朝

理宗朝

宰相十六人: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崔与之、李宗勉、史嵩之、范钟、杜范、

游侣、赵葵、谢方叔、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大全、贾似道

度宗朝

宰相五人:贾似道、程元凤、江万里、叶梦鼎、马廷鸾

恭帝朝

端宗朝

幼帝朝

五、宋代有宰相一职吗?

它是有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而没有这种称呼,北宋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

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

六、北宋开国六个功臣?

一是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北宋政治家,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军变,以黄袍加赵匡胤之身,建立宋朝后任宰相。

二是高怀德,字藏用,北宋开国名将,怀酒释兵权,任归德军节度使

北宋开国功臣有

1、 韩令坤

 二 、王彦升 

三 、罗彦瓌

四 、马仁瑀 

五 、李汉超北宋初期卓越的军事将领,字显忠,云州云中人。

 六 、石守信

他们分别是原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殿前都虞候王审琦、虎捷右厢都虞候张光翰、龙捷右厢部指挥使赵彦徽六人。

有赵普、张光翰、王审琦、石守信、高怀德等。 

 1.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2、张光翰(?—967),辽州榆社(今属山西)人。北宋初期将领,开国功臣之一。  

3、王审琦(925年-974年),字仲宝。其祖先是辽西人,后迁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将。  

4、石守信(928~984年),字守信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北宋开国将领。  

5、高怀德 (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开国功臣。

有赵普,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石守信

石守信,北宋开国功臣,也是赵匡胤能登基帝位的第一功臣。石守信早期也是郭威部下,后跟随柴荣,立下了赫赫战功。石守信的另一个身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二人长期同朝共事,是赵匡胤最信任、最亲密的人。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也是因为石守信的接应,他的军队才能顺利进城

1、曹彬,北宋开国第一名将, 参与领导了北宋初年的几次灭国大战,平后蜀,灭南塘,官至枢密使,枢密使主管军队,整个宋朝只有两位武将做过枢密使,另一位是狄青。

2、潘美,北宋初名将,战功赫赫,参与平南唐,灭北汉,被封为韩国公,到了太宗时期因为对,辽战役的失败,帮宋太宗背了黑锅,官降三级。

3、曹玮,宋真宗,仁宗时期的大将,出生于将门世家是曹彬的小儿子,曹玮有勇有谋,西夏,伐吐蕃,一生战功卓越,可以说是宋朝西北边防的一面旗帜,几十年间未有败绩。

4、李继隆,宋太宗时期名将,参与了几次“幽州战役”,辽国战神耶律休哥率数十万大军阀宋,结果被李继隆以一万余人打的落荒而逃,李继隆还率军追出去百十里,如果说岳飞是南宋战神,那么李继隆就是北宋战神。

5、韩世忠,南宋初年抗金大将,战绩:擒方腊,平苗刘兵变,黄天荡之战,大仪镇大捷,自从宋高宗赵构起兵时韩世忠便率军跟随,可谓是功不可没。

6、岳飞

七、北宋位同宰相的职位?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参知政事,枢密使,北宋相权一分为三,

八、宋朝的官位排列?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

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

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

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

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

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

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

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