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简介,北京城历史资料介绍?


一、北京城历史资料介绍?

北京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历史的开始。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类创造了聚落组织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与各种文明发生着交流与碰撞。

夏商周时期的中华大地,呈现出文化融合交汇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态势。中原王朝或与当地邦、族结盟,或直接派重臣守护,表现出对其北面门户——北京地区的重视。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战国时期,燕国成为“七雄”之一,燕都蓟城一跃成为“富冠海内”的名城。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国。

靖难之役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开始削藩,史称“建文削藩”。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又称京城。

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

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

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故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

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

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

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

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

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

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

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其实是豁口)。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

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

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于1950年代拆除。

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门两处城墙残余,另外永定门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又称“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

正阳门(前门)

崇文门(哈德门)

宣武门(顺治门)

阜成门(平则门)

西直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齐化门)

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门: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沙窝门)

广安门(彰义门)

东便门

西便门

1926年(民国十五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开了和平门。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 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直线道路,又将东单牌楼东面的城墙和西单牌楼西面的城墙切开,开了城西的复兴门和城东的建国门。

皇城长18里,有四门:

南有天安门

北有地安门

东有东安门

西有西安门

紫禁城即故宫,城墙周长3.4公里,有四门:

南有午门

北有神武门

东有东华门

西有西华门

历史变迁

古代,相传黄帝曾和炎帝在北京附近的涿鹿打败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蚩尤,并建立部邑。到了黄帝的第三代,额项曾到幽陵祭枢,幽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区的总称,到帝尧时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北京城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后来燕候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北京都一直叫蓟城。

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保存的最早寺院潭柘寺就始建于晋朝。

元大都城简介:在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将统治中心南移到燕京,并在原金中都城址的东北侧兴建了元大都。

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恪守传统儒家的的都城设计方案和《周礼·考工记》提出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

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都城正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宫城和御苑。

西岸建有隆福宫和兴圣宫,以及西苑等。

太液池中,另有两组建筑群,一是万岁山上以广寒殿为主体宫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仪天殿也就是今天团城的位置。

皇城内,在大小宫殿之间,还建有各种储物的仓库、服务机构、办事的衙署等。

元大都皇城简介:元大都(1206——1368)皇城的建设参考了金中都的建造特点,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大都城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大明殿为主的宫城,宫城后面为御苑。

西岸建有以光天殿为主体的隆福宫和以兴圣殿为主体的兴圣宫,以及西苑,在皇城内还建有仿照瑶池仙境的瀛州(今团城),在大小宫殿,还建有负责警卫的宿卫直庐,负责饮食的庖人,酒人之室,负责缝纫女红之室,以及各种储物的仓库,办事的衙门等。

明北京城简介:明北京城,为元大都城向南移动而成,从全城看来呈“凸”字形。

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

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之北的钟鼓楼则是着条中轴线的终点。

此时的北京城分内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于内城之中)。

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

外城分为七个城门即:正南的永定门,及其两边的左安门、右安门,西为广宁门,东为广渠门。

和两座方便进出的小城门:东便门与西便门。

明北京皇城简介:明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围18里,有四门;正南为承天门(天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

承天门内东西朝房两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庙和社稷坛。

这样的布置改变了元朝“左祖右社”远离皇城的布局,使太庙与社程坛紧连着皇宫。

承天门前有一条宽阔的御道,两旁有联榴通脊的千步廊,组成“T”字形广场。

广场两侧宫墙的外面,左文右武,对称地排列着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从而改变了元大都城内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

这样,宫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宫后的御苑,宫左的皇史宬,宫右的太液池等,都围在皇城之内。

清北京城简介: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内外城和皇城及紫禁城,位置没有变动,只是外城的广宁门与清道光的名字约宁,“宁”字犯讳,所以把广宁门改为广安门。

外城分为七个城门即:正南的永定门,及其两边的左安门、右安门,西为广安门,东为广渠门,和与内城联接处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清北京皇城简介:清皇城就是原来的明北京皇城,四周共四个门,除了正南面的天安门外,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门,东门叫东安门,西门叫西安门,北门叫地安门。

门基为青白石座,红墙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三明间有三对金钉,东西四暗间为值班房,地安门两侧有雁翅排房。

皇城内不准老百姓居住,除了南部较大的社稷坛和太庙外,其它也都是供奉宫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各衙门机构,如地安门内有内官监、蜡库、米盐库、织染局等,西安门内有西什库、经版库等。

东安门内有明英宗住过的小南城,有御用资料库皇史宬、光禄寺和瓷器库等。

北京城,作为明清时期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二、北京的历史?

北京历史悠久,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众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数个典故,紫荆城,故宫,圆明园

北京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定都的差别 金主亮贞元元年(1153),由上都迁燕京,北京始成为国都。但那时是宋、金、夏三国鼎立,宋都临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国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国,战乱频繁。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北京简称京,是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也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是辽、金、元、明、清5个朝代的都城。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

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

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三、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什么?

1、四合院,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2、胡同,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3、京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北京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一 中国与世界各国定都的差别金主亮贞元元年(1153),由上都迁燕京,北京始成为国都。

但那时是宋、金、夏三国鼎立,宋都临安,北京不是唯一的国都。

自此上溯至燕立国,战乱频繁。

七国对峙,各有国都。

秦灭六国,始有统一的京都。

自秦以后,分合无常。

多则一二百年,少则一二十年,又出现政治大动乱局面:由合而分,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各国对峙,又各有国都。

分久必合,新出场的英雄好汉,打天下,统一江山,又从他们集团的利害考虑,往往另建新都,所以都城的变迁很频繁。

元以后约七百多年,北京长时间成为京都,但也出现南京和北京的易位。

这是中国国都变迁史的特点,要研究北京建都史,一定要结合这一特点,进行考察。

外国建都后很少迁移,如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的华盛顿、加拿大的渥太华。

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都没有变迁,如英国的伦敦、瑞士的伯尔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有些国家在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所兼并或占领,复国后仍以原国都为都,如奥地利的维也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巴黎于二战期间为法西斯德国占领,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卖国分子在法国中南部维希组织傀儡政府,盟军登陆后,法国解放,仍以巴黎为首都。

二战末期,罗马尼亚人民起义,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仍以布加勒斯特为首都。

有的国家国都变迁的也不过一次,如日本的都城原在西部的“京都”,明治维新后迁往江户,改称“东京都”。

莫斯科原是莫斯科公国的都城,后来成为统一的俄罗斯的京都。

十六世纪彼得大帝迁都彼得格勒, 10月革命后,都城又迁回莫斯科。

柏林原是德国的首都,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二,东德的都城仍在柏林,西德的都城则在波恩,德国统一后,暂时,仍以波恩为国都,已决定迁回柏林。

中国情况很特殊,建国很早,建都也很早,而都城的变迁却很频繁。

二 燕国的建立及其发展殷纣王父帝乙迁都朝歌,今豫北淇县地区。

武王伐纣灭殷,不以朝歌为国都,回关中,另建镐京,称宗周,在长安西南。

周公东征后,又建洛邑(今洛阳),称成周。

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吠戎等所杀,子平王东迁,以洛邑为都城,史称东周,直到战国末为秦所灭 。

洛邑虽是东周王朝的都城,由于周王窒衰落,没有形成为政治中心,因其地居天下之中,商业发达,经济较繁荣,为天下一都会。

各诸侯国及战国时各王国也有其国都,如晋都曲沃(又迁绛)、齐都临淄、楚都鄂、赵都邯郸、秦都咸阳等。

今北京地区当时属于燕国。

周武王灭殷后,封召公爽长子于北燕,称燕国。

据《史记·索隐》载,唐时幽州蓟县,属边区,与山戎杂居,社会发展缓慢。

西周时,最初八代无世系可考。

从周厉王至春秋初,只列世系。

春秋时期记载亦极简略,不参与中原诸侯的盟会。

战国时期,特别自燕昭王(前311至279)进行改革,招贤纳士,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曾参加“合纵”以攻秦,又大败齐国,攻占70余城。

20年前,房山琉璃河出土周代墓葬,其中驷马车葬不少,这标志畜牧业、炼铁业等有较大发展,与中原地区相同,荆柯将去刺秦王,别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格律和情调同项羽《亥下歌》、汉高祖《大风歌》相同,与中原先进文化并驾齐驱。

四、北京人文历史?

庙宇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

道教的白云观等。

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

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

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 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 宛署杂记》(明)、《 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京剧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

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

除京剧外,北京还有双簧、 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样样堪称国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国外友人众多,胡同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和各式各样的酒吧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

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

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

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1、故宫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2、颐和园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其前身称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3、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号称天下九塞之一,是居庸关长城的前哨,更是都城北京的重要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冠绝天下。

4、圆明园

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占地五千余亩。整个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大块区域组成,也称:圆明三园。每个园区都有独立的大门出入,三个区域又有门相连,曲径通幽。除了这三园,周边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边,故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5、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总称,坐落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明朝迁都北京以来23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两位太监。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的陵寝建筑群。陵区群山环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风景殊胜。陵区总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皇陵建筑群。

五、北京有哪些优越的条件使其成为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呢?

1、北京所处的位置地质结构稳定,地震很少;

2、北京北部紧贴险关要隘,利于防卫(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

3、北京临海而不滨海,海运比较便利;

4、运河漕运便利;

5、北邻草原南控富庶的中原和江南地区。以上是北京能够成为古都的重要原因。一国都城,自然是其政治和文化中心,一个做为古都的城市,自然是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