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不义的意思,不仁不义成语解释,不仁不义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不仁不义 [ bù rén bù yì ]

  • 成语拼音: bù rén bù yì
  • 成语注音: ㄅㄨˋ ㄖㄣˊ ㄅㄨˋ 一ˋ
  • 成语解释: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残忍
  • 成语例子: 窥若辈之倒行逆施,是直欲陷吾元首于不仁不义之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 成语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 英语be heartless

  • 近义词: 无情无义
  • 反义词: 仁至义尽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成语属性: 成语
  • 成语五行: 水金水木
  • 成语繁体: 不仁不義
  •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讲仁德
  •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不仁不义是什么意思?

不仁不义的含义解释

⒈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不仁不义是什么意思的词典解释

不仁不义[ bù rén bù yì ]

⒈  不讲仁义。比喻心肠恶毒,做事违反常理。

如:「像他这么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我不见!」

不仁不义的分开解释

不仁 : 1.无仁厚之德;残暴。2.引申为不体面。3.指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4.愚钝。
不义 : 1.不合乎道义。2.指不该做的事。3.指行不义之事的人。4.古代刑律"十恶"之一。指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现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守丧期间作乐﹑穿吉服及改嫁等。见《唐律疏义.十恶》。

什么叫“陷我于不仁不义”

“陷我于不仁不义”的意思是你害我陷入了不讲仁德,不讲道义的处境。

仁:仁爱;义:道义。

不仁不义为现代成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讲仁德。

不仁不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一般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不仁不义的使用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仁不义的反义词:仁至义尽、不念旧恶。

扩展资料:

不仁不义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穿窬[chuān yú]:打洞穿墙行窃。

整句话的意思是伤害别人和穿墙行窃,是因为这个人不讲仁德,不讲道义。

不仁不义的使用示例: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原来军伍中有人接了城中家信,说:‘庄公如此厚德,太叔不仁不义。’一人传十,十人传百,都道:‘我等背正从逆,天理难容。’哄然而散。”

窥若辈之倒行逆施,是直欲陷吾元首于不仁不义之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不仁不义的意思举例

问题一:当今社会不仁不义的例子 传统文化,不仅在现代有价值,而且只要有中华民族的存在之日,它都会有永恒的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传”,就是“流传”,如果没有价值的东西,它就不可能流传下来;“传统文化”中的“统”,就是“统一”,能够达成人的共识的东西,才能成为“统一”思想的东西;“传统文化”中的“文”,狭义地讲,是指用来记载古今人类共识的“语言文字”,广义地讲则可以指一切承载人类思想的事物(如建筑、酒、茶等等);“传统文化”中的“化”,包括两个转化,即由抽象的智慧道德等意识形态转化为文字等符号和将文字等符号中所包含的智慧道德等意识形态进行**成为今人的意识形态。简而言之,每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其生命发展的根,没有了“根”,这个民族也就会名存实亡。

其次,“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创造这个文化的民族的根,是因为它体现了这个民族生存的智慧,也是这个民族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所在,它决定着这个民族的个性。比如说,中华民族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要点上:天人和一,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智慧,也是我们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明灯;以人为本,体现了管理者与民众的辩证关系,对于执政党有指导意义;和贵尚中,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保守固执,也不能急于成功,凡事都必须适中,恰到好处,这对于每个人的处世与行事,都有永远的指导意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既强调了人类应该效法天地,既能不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又要包容一切乐于奉献。

另外,儒家所阐述的人伦哲学,也是我们和谐人际关系的准则:仁,强调要有爱心;义,强调行事合理合法;礼,强调谦虚待人,文明礼貌;智,强调智慧开发,反对无知愚昧;信,强调诚实守信――这“五常”,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

还有“八德”,即孝(孝顺父母)、悌(尊敬兄长)、忠(对于自己的上级要忠心,包括对上级给予自己的职位)、信(对于朋友必须守信和信任)、礼(凡事讲规矩懂章法)、义(行事合理,不偏激)、廉(正直不贪)、耻(有羞耻心,不做不仁不义损人利己的事情),对于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都不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问题二:古人做不仁不义人的例子短一些 曹操杀吕伯奢

问题三:正反对举是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全句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中国古代法律的。如果有上列三种不孝的行为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如果没有了父母,但儿子不愿娶妻生子担负起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不能为家庭延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问题四:不仁不义近义词 成语: 不仁不义

拼音: bù rén bù yì

解释: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举例造句: 窥若辈之倒行逆施,是直欲陷吾元首于不仁不义之中。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近义词: 无情无义

反义词: 仁至义尽

问题五:反语是什么意思 反 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例如: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及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有“第三风耳朵”捕捉弦外之音,尤其是反话,才能免于被动。

1.正话反说的“荒谬放大镜”

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

很明显,不论怎样改头换面,只要一说“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倒把庄工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庄王越发想知道理由了,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正话反说,力挽狂澜,所作所言岂更不令人击节吗?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是更为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敌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晏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肩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比如,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

问题六:论语中总共有100多个“仁”字,但意义各有不同,有人知道是它们有什么意义吗,举例说明 1.纵观论语,仁字是对夏商周的德字的继承和创新,“德”的古字,左边是“彳”,小走之意;右边上面是“直”,下面是“心”; 心直,就是心怀坦荡。

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善。以快的方式直抒胸臆就得到了善,得到了自然也就不用求人求天了,这就是 “德”!突出的是个人的天性。所以,《论语?述而》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s其如予何(天赋予我德,**的桓s能把我怎样)?”

所以,这个“德”在古老的观念中,也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善,所谓《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在私有观念的包围中,人性却变异成了恶。

铁器和牛耕的**,商品生产扩大,市场经济繁荣,周人的社会规范体系瓦解。尤其是周朝晚期,诸侯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到了春秋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无义战,礼坏乐崩,血缘宗法社会制度正在瓦解。

正因如此,孔子在中连连发出感叹,《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仲由啊,理解德的人太少了呀)。”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完了吗?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

此时此刻,若是再奢谈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就显得幼稚了。

失去了自觉的“德”,就只有威逼利诱,以强大的法制为后盾,以切身利益为诱惑,才能巩固礼教,保证社会秩序,恢复社会和谐。

这样,强调为自己而爱人的“仁”之作用就突出了,“仁”置换“德”也就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仁字在我的理解,就是指美德,但是由于孔夫子处于特殊的时期,所以他也赋予了仁特殊的含义,看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包括克己复礼,有爱心等内涵,但是总而言之,可以把仁字翻译成“仁爱”或者是“爱人”

3.举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老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4.

据《论语》中记载,当时就至少有9人次直接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多数都是在解答怎样具体的“为仁”,只有一个才是孔子给“仁”的定义呢。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也就是说,孔子对“仁”的定义就是爱人,这是取了“仁”字团结友爱的本义。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仁”就是爱人呢?

关于为什么将“仁”定义为爱人,孔子他自己没说明,可稍后比他小70多岁的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原是手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是战国时代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却是在《墨子?兼爱上》中阐述的一清二楚: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

问题七:历史上过于忍耐导致而失败的例子 最先想到的就是西方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妄图和平让希魔肆意妄为最后演变成大战。

同样如日本占我东三省建立满洲国,甚至当时国联派出过国际考察团对其所说所做进行合法性认定,结果都认为日本违法了,日撕破脸皮退出国联,列强仍然得过且过,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当然还有“仁义之师”的例子,公元前638年,楚攻宋,楚众宋寡,但宋兵占据有利地形楚兵正在渡水,大臣建议宋襄公攻击,宋襄公认为这样不仁不义,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方下令进攻,后因此宋兵败,宋襄公重伤身死,也是一个例子。

问题八: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最好有一个例子,我是预备班的所以不需要太深奥,字数在200字差不多的!!~ 5分 传说某朝代某阔少携一女子回京金屋藏娇,友人见后十分惊讶,长相平平且一只眼睛。于是问:“京城美女如云,何以携来此长相平平女子?”少年答:“这女子长并不平平,眼睛很美!”又问:“只剩一只眼睛呀?”答:“美何须多,一只足矣!”

墙上斑驳有人觉得如云端龙腾虎跃,有人觉得像云蒸霞蔚旖旎风光,有人觉得如同妖魔鬼怪,有人觉得像深岩云锁中的远景葱茏……也有人说:什么也不像,是脏兮兮的水渍。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有人捡到一块石头如获至宝。有人不屑一顾:“不如一g土!”

妖娆缤纷桃花一片也各有感受。恋爱中的男青年也许想到恋人面若桃花,希望和恋人挽手一起来这花前月下。女孩可能想摘几枝**到花瓶里,或者献给病中的老奶奶。男孩也许想到了甜甜的桃子好吃。环境保护者则赞美这里的自然生态。

官员呢,庆幸他管辖得力,欣喜自己的政绩。桃林所有者则乐滋滋自己的种植成果。商贩则筹划收获季节贩去城里赚钱。

人对人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善良的人看到别人的善良,阴暗的人眼中处处阴暗。心怀鬼胎者眼睛里则是觉得哪块土地,哪伙人群,哪处文字,哪部作品,都能挑剔“不是”处,经一番加工处理和“上纲上线”,甚至处处“是可忍孰不可忍?”

有首诗,有人说它包涵着伟大高尚胸怀,也有人说是描写性的阴暗情诗。各人的审美观有多大区别呵,一篇诗竟然引发出多种多样解释,一个“莎士比亚”变成了千千万万个“莎士比亚”。

善良的东郭先生连狼的话也相信,曹操却连治病救人的华佗先生也信不过。华佗要给他开脑切除脑瘤,曹操却说是存心谋杀,于是先把华佗杀了。东郭先生相反,被狼欺骗险些丢一条老命龚

有人给皇上出主意和指出不足处,目的是为了国家繁荣昌盛,百姓的日子更加火旺,皇上的龙椅更加坚挺,皇上更加万岁万万岁。可糊涂皇帝爷却当成攻击诬蔑,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写古戏、说旧事有人说是借古讽今。同样的眼睛、同样的耳朵、同样的脑袋,感受多不一样呵。曹操自己心里不踏实于是疑神疑鬼,睡觉闭只眼睁只眼。

有一老者忽然仙逝,讨厌钓鱼的人说他因为钓鱼激动而亡,不喜欢炒股的人说他炒股疲劳而死,省吃俭用惯了的说他是吃喝过度,爱吃爱喝的又说他太抠门了……多少不同看法哦。

孔夫子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世界多姿多彩,天地那样的博、厚、高、明、悠,人的观念那么纷纭复杂,对世界的看法又那么不同。

翻天覆地年代这样的事最多。同一句“炮打司令部”,就那么十几个字,竟然造就了亿万群众的两大阵营。这个阵营说他们的理解是对的,那个阵营也说自己的理解绝对没有错。

多少博学多才的人分析捉摸,也没弄明白十几个字的真正所以然,多少雄辩之士和铁嘴舌战,也没有辩别出个真正的所以然。于是这一派和那一派就只好各持己见、我行我素。

无以数计的队伍与飘荡的红旗,无以数计的人们高高举起的拳头,无以数计的人张大了嘴,震天撼地喊着一模一样的口号:“炮打司令部!――炮打一小撮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一个字也不差,然而一个个像疯了一般的奔走相告,证明自己的理解绝对不会错。

亿万人说着同样的“最高指示”,然而各人的脑子里各想各的,不是一回事。有时还针尖对麦芒、拳脚相见。夫妻,同事,朋友,兄弟姐妹,一时间疯狂得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宝书”和“两报一刊翻过来翻过去还是查不出来怎么才对的。有咬文嚼字的人翻《辞源》《辞海》,也弄不清楚“炮打司令部”是什么名堂。

若干年后才终于恍然大悟。有个老人感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