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坛拜将的意思,筑坛拜将成语解释,筑坛拜将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 暂无分类
- 2025-03-28
- 1热度
- 0评论


•筑坛拜将 [ zhù tán bài jiàng ]
- 成语拼音: zhù tán bài jiàng
- 成语注音: ㄓㄨˋ ㄊㄢˊ ㄅㄞˋ ㄐ一ㄤˋ
- 成语解释: 指仰仗贤能。
- 成语例子: 〖示例〗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
- 成语出处: 《汉书 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
-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 成语五行: 木土水火
-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繁体: 築壇拜將
-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 成语属性: 成语
-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筑坛拜将是什么意思?
筑坛拜将的含义解释
筑坛拜将 [ zhù tán bài jiàng ]
⒈ 《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后因以“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筑坛拜将是什么意思的词典解释
筑坛拜将[ zhú tán bài jiàng ]
⒈ 刘邦筑设坛场任命韩信为大将。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后用以指拜人为将帅。
引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筑坛拜将的寓意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引 《汉书·高帝纪上》:“汉王 齐戒设坛场,拜 信 ( 韩信 )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卜良 道:‘妙计安在?我当筑坛拜将。’”
筑坛拜将的分开解释
筑坛 : 1.建筑祭祀的坛场。
“洼则盈”,是什么意思?
洼则盈——地低成海,百川汇聚;人低成王,天下归心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洼则盈”,是说,必然所处低下,方得聚而充盈。自然之中,地势低下之处,水则顺势积聚,形成水池,乃至深渊;社会之中,君主执持谦退,士人慕名而至,人才济济,终成大业。此句,“洼”是原因和基础,“盈”是结果和目标。正如《诗经˙文王》所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正是由于周文王礼贤下士,仁义素著,所以引得四方贤能之士前来辅弼,百业以兴,天下归心。
磻溪访贤,得贤辅也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作“洼则盈”,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窪则盈”。“窪”即“洼”,故义同。帛书本最古,本文从帛书本,即“洼则盈。”
释义
“洼”:(地形)低洼;(人)谦下。同“窪”。形声字,从水(氵),窐声,水(氵)表意,古文字形体像一道流水,表示水坑;窐省声,窐有空义,水坑能聚水也有空义;本义是深池。《说文》:“窪,深池也。从水,窐声。” 《玉篇》:“窪,深也,清水也。一曰窊也。”《广雅˙释诂》:“窪,下也。” 《庄子˙齐物论》:“似洼者,似汙者。”《淮南子˙览冥训》:“泽无洼水。” 《广韵˙佳韵》:“洼,水名。”《淮南子》:“山无峻干,泽无洼水。”扬子《方言》:“洼,洿也。自关而东,或曰洼,或曰氾。”
“则”:然后,得以。字原从“刀”、从“鼎”,意思是用刀在鼎上刻画文字,以作为后人的典则,本义是“准则”或“法典”,如《尚书》:“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后引申为“效法”等义,这里指然后之辞。《说文》:“则,等画物也;从刀贝,贝,古之物货也。徐曰:则,节也,取用有节,刀所以裁制之也。”《玉篇》:“法也。”《尔雅˙释诂》:“则,常也。疏:谓常礼法也。”《周礼˙天官˙冢宰》:“以八则治都鄙。”郑注:则,法也。《韵会》:助词,又然后之辞。《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盈”:(物)充盈;(人)丰足。甲骨文象人在盆中洗浴,周围水高出盆面,会意字;秦《石鼓文》仍可看出人在盆中的影子,会意字;小篆中人形全失,“从皿、夃声”,形声字;秦简、汉简字形虽异,但均是在“皿”中有“人”或“止(趾)”的形状;隶书写作“盈”;本义是充满。《说文》:“盈,满器也。”《广雅》:“盈,满也。”《墨子经》:“盈莫不有也。”《易经˙坎卦》:“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虞注:溢也。”《礼记˙祭义》:“乐主其盈。注:盈,犹满也。”《诗经˙小雅˙车攻》:“大庖不盈。”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
简评
《道德经》由自然之道,及于王者之道,是自然概论,王道概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王者之道,必然法乎自然之道。
所谓“洼则盈”,乃是示之卑下,物得汇聚,故而有成。于自然之道,只有地势低洼,水流方可顺势汇聚,积水成渊,百川汇海;于王者之道,只有虚怀如谷,礼贤下士,士子方可慕名前来,百业以兴,克成大业。此句,“洼”是原因和基础,“盈”是结果和目标。
自古治国理政,必得贤士辅弼。上古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商汤拜伊尹,文王拜姜尚,晋文拜管仲,刘邦拜韩信,刘备拜孔明,都是沐浴斋戒,择吉日迎聘,以示敬贤之礼,以收天下之心。因此,自古创业之君,莫不思贤若渴。
君臣一心,大业鼎定也
《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文王夜梦飞熊兆”,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文王第一次拜访子牙,没有见到,回去就号令百官,斋素三日,第四日沐浴整衣,前往礼聘,方得贤辅,龙虎有依。文王即拜姜尚为“右灵台丞相”,一个钓叟,一夜之间,成为“丞相”,足以令天下士子狂喜泪奔,夜不能寐,于是周之西岐,成为士人竞相奔赴的圣地。《诗经˙文王》有云:“世之丕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记载,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汉王便欲召韩信而拜将。萧何告诉汉王,“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汉王听了萧何的话,决定筑坛拜将。“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何谓“一军皆惊”,是因为汉王崇之以礼,示之以信,怀之以恩,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样韩信才最终归心。最后被杀之时,韩信仍然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三顾得贤,天下三分也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三顾茅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方才同意辅佐,正是“三顾之恩”,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说,“洼则盈”的根本,是通过示之以“洼”,而收天下士人之“心”。天下归心之时,便是大业柢定之时。为政之人,为商之人,持家之人,以至于为人处世,率皆如此,皆无外也,敢不深思、明辨、笃行也哉!
欲成大业,以道御才也。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
拜的成语?
成语: 望尘而拜
拼音: wàng chén ér bài
解释: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出处: 《晋书·潘岳传》:“与石崇等诌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