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无犯的意思,秋毫无犯成语解释,秋毫无犯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秋毫无犯 [ qiū háo wú fàn ]

  • 成语拼音: qiū háo wú fàn
  • 成语注音: ㄑ一ㄡ ㄏㄠˊ ㄨˊ ㄈㄢˋ
  • 成语解释: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 成语例子: 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
  •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近义词: 鸡犬不惊 、道不拾遗
  • 反义词: 奸**掳掠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 成语属性: 形容词 成语
  • 成语五行: 金水水水
  • 成语辨形: 毫,不能写作“豪”。
  • 成语繁体: 秋毫無犯
  •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秋毫无犯是什么意思?

秋毫无犯的含义解释

秋毫无犯 [ qiū háo wú fàn ]

⒈  秋毫:动物入秋新换的绒毛,比喻纤细之物。丝毫不侵犯。喻指军纪严明。

持军整齐,秋豪(毫)无犯。——《后汉书·岑彭传》

(of high disciplined troops) not commit the slightest offence against the civilians;

什么是秋毫无犯的词典解释

秋毫无犯[ qiū háo wú fàn ]

⒈  一点都不侵犯。也作「秋毫不犯」。

《三国演义·第二回》:「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平妖传·第四〇回》:「一路行军都有纪律,与民秋毫无犯。」

耕市不惊

奸**掳掠

秋毫无犯的寓意引证解释

⒈  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多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后汉书·岑彭传》:“彭 首破 荆门,长驱 武阳,持军整齐,秋毫无犯。”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我与人秋毫无犯,则为气昂昂误得我这鬢斑斑,久居在簞瓢陋巷、风雪柴关。”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传》:“到 桂林 围攻多时不克,弃围过 湖南 等处,大招士马,一路士民乐从,秋毫无犯。”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五:“解放军进城以后,风餐露宿,秩序井然,买卖公平,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是什么意思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秋毫无犯 [qiū háo wú fàn]

释义: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引证:老夫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例句:人民军队纪律严明,所经之处秋毫无犯。

反义词:

一、奸**掳掠 [jiān yín lǔ lüè]

释义:奸**妇女,掠夺财物。

引证:敌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掳掠实行三光政策,同强盗的行为完全一样。 ——《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谁知仍是强赊硬抢,掳掠奸**,无所不至。”

二、巧取豪夺 [qiǎo qǔ háo duó]

释义:

巧取:软骗。

豪夺:强抢。

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

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引证:“巧取豪夺”这成语,不正好用韩非的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来说明吗? ——《关于儒、道、土匪》

出处: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巧取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例句:

1.这本书记述了沙俄时期沙皇军队许多巧取豪夺他国领土的罪恶行径。

2.违师背祖忘忠义,巧取豪夺任自我,离经叛道求罪恶,杀神诛仙不留佛。

秋毫无犯的意思 秋毫无犯造句

秋毫无犯qiū ho w fn

基本释义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释义]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近义] 鸡犬不惊 道不拾遗

[反义] 胡作非为 无恶不作 奸**掳掠 巧取豪夺

秋毫无犯造句

1、孙将军的部队虽然长驻本地,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2、人民解放军一路秋毫无犯,深得民心。

3、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鸡犬不惊。

4、父亲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

5、到各地游览时,对环境切记要秋毫无犯,好让大家都能欣赏美景。

6、国军所到之处,不但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并且协助居民耕作收割。

7、老师对今天远足,同学们经过瓜田时,都能强忍饥渴,秋毫无犯,十分赞许。

8、父亲一生公廉正直,与人秋毫无犯。

用明察秋毫造句 明察秋毫的意思 明察秋毫的反义词

明察秋毫

拼音:mng ch qiū ho

解释: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事物。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视力很好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火眼金睛

反义词:不见舆薪、鼠目寸光目迷五色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成语典故: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用明察秋毫造句

1、据说,巴杜伊人凭借着天神的意旨,能够明察秋毫,及时发现所有进入这些村舍的外来人。

2、福山依然是那位给我们描绘过历史的终结的统观大局者,但他同时也有着一双明察秋毫的如炬慧眼,从没看走眼过。

3、并且头脑发热的复仇可能冲淡那种明察秋毫。

4、明察秋毫吧,警官

5、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6、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7、只有在光学显微镜和神通更广大的电子显微镜相继问世以后,人们才当之无愧地能够明察秋毫之末。

8、公安干警在破案过程中,明察秋毫,没有放过任何疑点。

9、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10、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11、善于施压,知难而退,巧言善辩,和明察秋毫,这些细节的巧妙结合造就了罗斯福和卡特之间的差异。

12、明察秋毫的监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13、可以说明察秋毫,一个人从我眼前一过,我看得出来他什么性格。

14、这件抢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明察秋毫造句

1、珠儿说着,目光中流露出明察秋毫的聪慧,抬起眼睛瞅着她母亲的面孔。

2、明察秋毫的鉴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3、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4、真正的直觉是来自你对不同事物的明察秋毫。

5、在警方明察秋毫的侦办下,这件悬案,终於宣告侦破。

6、此番举动在法律上的确符合行动守则的规定,但欧盟仍将明察秋毫。

7、然而,他的目光很快就变得犀利而明察秋毫了。

8、你真是明察秋毫,问题的原因这麽快就找出来了。

9、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10、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11、这件抢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12、他强调他对下属是明察秋毫,无所不知。

13、包公办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无所遁形。

14、福山依然是那位给我们描绘过“历史的终结”的统观大局者,但他同时也有着一双明察秋毫的如炬慧眼,从没看走眼过。

15、并且头脑发热的复仇可能冲淡那种明察秋毫。

16、明察秋毫吧,警官

17、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18、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19、善于施压,知难而退,巧言善辩,和明察秋毫,这些细节的巧妙结合造就了罗斯福和卡特之间的差异。

20、无论嫌犯多麼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

21、他能明察秋毫,他注意到一切事物。

22、一只明察秋毫的母花猫,伊然是座眨巴着眼睛的斯芬克斯34 ,呆在暖洋洋的窗台上朝这边望着,不忍心打搅他们。

用明察秋毫造句

1、据说,巴杜伊人凭借着天神的意旨,能够明察秋毫,及时发现所有进入这些村舍的外来人。

2、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3、只有在光学显微镜和神通更广大的电子显微镜相继问世以后,人们才当之无愧地能够”明察秋毫之末”。

4、明察秋毫的监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5、可以说明察秋毫,一个人从我眼前一过,我看得出来他什么性格。

6、这件抢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7、不料办案民警明察秋毫,一眼识破其低级伎俩。

8、包公办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无所遁形。

9、由此可以看出,企业领袖的身正不是独善其身,需要对下属的不正当之“术”明察秋毫,而且要对已经过去的不正当行为追溯到底。

10、为了能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想办法充分对系统自身的网络安全状态进行明察秋毫,才能有的放矢地化解安全威胁。

11、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12、在警方明察秋毫的侦办下,这件悬案,终於宣告侦破。

13、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14、我们这里所讲的思维变革,主要是指因受纳米技术的巨大冲击和启迪,在对事物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关系进行考察和研究时,应当要更加细致入微,明察秋毫。

15、为打赢官司获得征地补偿款不惜编造村委证明,心细缜密的法官明察秋毫,查明事实真相,依法驳回诉讼请求。

16、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17、”明察秋毫”的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车舆薪”这段论述。

18、无论嫌犯多麽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

19、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20、公牛和热火的东部决赛首场比赛,幸亏裁判的明察秋毫避免了一出6人同时出场的笑话。

21、别对孩子明察秋毫,给他一点空间。

22、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列宁以他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毅然决定,抢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之前发动起义,出其不意地夺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机会主义者们的阴谋,彻底撕下了他们的”革命领导者”的面纱,暴露了他们背叛人民、背叛革命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