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源开流是什么意思,开源节流的意思,开源节流成语解释,开源节流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开源节流 [ kāi yuán jié liú ]

  • 成语拼音:kāi yuán jié liú
  • 成语解释: 开源:开辟水源;节流:节制水流。开辟收入的新来源;节制支出;减少消耗。比喻增收节支。
  • 成语例子: 在经济工作中,应该经常注意开源节流。
  • 成语出处: 荀况《荀子 富国》:“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 近义词: 增产节约
  • 反义词: 大手大脚 、铺张浪费 、挥霍无度
  • 成语辨析: ~和“克勤克俭”;都有“增产节约”的意思。但~偏重指通过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克勤克俭”偏重指通过勤劳增加收入。
  •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 成语谜语: 原;用水莫忘关龙头
  • 成语正音: 节,不能读作“jiē”。
  •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成语辨形: 源,不能写作“原”。

开源节流是什么意思?

开源节流的分开解释

开源 : 1.亦作"开原"。2.谓开始出现河流的源头。
节流 : 1.《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今以"节流"指节约开支。

开源节流是什么意思

开发水源,节制水流。

1、开源节流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开发水源,节制水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2、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在《富国篇》中阐述富国的策略,若要国家富强,就要爱护百姓,在收支上开源节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去发展生产,国家才能富强。如果不顾生产,只顾浪费物资,百姓就会十分贫困。所以“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开源节流是什么意思

开源节流用来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一般作谓语、定语,或用作分句;结构是联合式;含褒义。

所谓“源”和“流”,是以水比喻财政经济。“源”,比喻生产、收入,“流”,比喻费用、开支。“开源”和“节流”,两者必须结合,要是只开源而不节流,或是只节流而不开源,那都不可能达到增加积累,充实国库,使国家富强的目的。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的学者荀况,在《富国》中说,若要国家富强,朝廷就要爱护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并积极发展生产;如果朝廷不顾生产,只知滥征赋税,浪费物资,百姓穷困至极,那么国家怎能不贫弱呢?所以,他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并且说:“百姓时和,事业得序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大意是:百姓能积极利用适当的天时,按照季节次序顺利进行农事活动,从而获得好年成,这才是经济的根本,好比“水源”一样;至于征收来的各项赋税,存在国库里,再多也用得完,那不过是“水流”。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懂得体恤百姓,给生产以便利的发展条件,一方面节省财政开支,一方面更须开发经济来源,并且懂得合理调剂、统筹安排,兼顾到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运用示例:

1.《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三·英和传》:“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

2.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军兴十余年,东南财富之区,概遭蹂躏,开源节流,两穷于术。”

3.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儒者以读书得名为第一计,必不当以治生理财为第二计。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经纪之道,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