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什么意思,口诛笔伐的意思,口诛笔伐成语解释,口诛笔伐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口诛笔伐 [ kǒu zhū bǐ fá ]

  • 成语拼音: kǒu zhū bǐ fá
  • 成语注音: ㄎㄡˇ ㄓㄨ ㄅ一ˇ ㄈㄚˊ
  • 成语解释: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成语例子: 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 成语出处: 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近义词: 大张挞伐
  • 成语繁体: 口誅筆伐
  • 成语属性: 动词 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正音: 伐,不能读作“dài”。
  •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 成语五行: 木金木水
  • 成语辨形: 诛,不能写作“洙”;伐,不能写作“代”。
  •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口诛笔伐是什么意思?

口诛笔伐的含义解释

口诛笔伐 [ kǒu zhū bǐ fá ]

⒈  口头谴责,笔端讨伐。

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明·汪廷讷《三祝记》

condemn both in speeches and in writings;

口诛笔伐是什么意思的词典解释

口诛笔伐[ kǒu zhū bǐ fā ]

⒈  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明·汪廷讷也作「笔诛口伐」、「口伐舌击」。

《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口诛笔伐的寓意引证解释

⒈  用言语或文字宣布、声讨敌对者的罪行。也用于谴责坏人坏事。

明 汪廷讷 《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巴金 《军长的心》:“你们作家用笔写,我们用子弹、用手雷、用大炮写。你口诛笔伐,我们夺取山头。”

笔伐口诛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成语名字口诛笔伐

汉语拼音kǒu zhū bǐ fā

成语解释

诛,诛杀。伐,征讨。“口诛笔伐”就是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语出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引宋.吕祖谦语。

成语典故

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砚翁书》引宋.吕祖谦语

夫东林自顾泾阳讲学以来,以此名目,祸我国家者八九十年,以其党升沉,用占世数兴败,其党盛则为终南之快捷方式,其党败则为元佑之党碑。……东林之中,其庸庸碌碌者,不必置论。如贪婪强横之王图,奸险凶暴之李三才,闯贼首辅之项煜,上笺劝进之周钟,以致窜入东林,乃欲俱奉之以君子,则吾臂可断,决不敢徇情也。……吕东莱曰:“见辱于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今乃当东林败国亡家之后,流毒昭然,犹欲使作史者,曲笔拗笔,仍欲拥戴东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兄台胸无成见,不落方隅,故可痛快言之,若语他人,则似荆轲与盖聂论剑,怒目视之,所不免矣。

口诛笔伐什么意思

“口诛笔伐”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出自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口诛笔伐”造句:

1、未能将坏人“投畀豺虎”于生前,当然也只好口诛笔伐之于身后。

2、批判会上,同学们个个口诛笔伐。

3、美国人有充分的理由口诛笔伐bp公司。

4、在民主时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马上就会遭到媒体口诛笔伐。

5、近来不断上演的三人成虎之类的事件,不仅给被口诛笔伐者造成极大伤害,也使不少人对网络现状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