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的意思,东声西击的意思,东声西击成语解释,东声西击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 暂无分类
- 2025-03-27
- 1热度
- 0评论


•东声西击 [ dōng shēng xī jī ]
- 成语拼音:dōng shēng xī jī
- 成语解释: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 成语出处: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
- 近义词: 声东击西
-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东声西击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的成语典故
声东击西
注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出处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解释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同韵词 瓜代之期、悬壶行医、劝百讽一、淡饭黄齑、政令不一、心口如一、走漏天机、良莠不一、苍翠欲滴、娇娇滴滴
年代古代
例句 一对对摔跤手采取声东击西的佯攻手法,使对方猝不及防,终于揪住了对方,开始搏斗起来。
声东击西的故事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声东击西名词解释
声东击西意思是表面声称要攻击东边,而实际却攻击西边。现指故意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声东击西,是汉语的一个成语 ,出自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和唐·杜佑《通典·兵六》。
这个成语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其本身结构是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
出处:“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后人根据《淮南子·兵略训》的内容提炼出“声东击西”之意,再根据《通典·兵六》的文字提炼出“声东击西”之语。
成语故事
楚汉争霸时期,汉王刘邦曾率军攻打楚都彭城,结果被项羽的军杀得大败,溃逃到了荥阳地区。
这时,许多已经归顺了刘邦的将士见势不妙,纷纷投降了项羽。刘邦的降将魏王豹一看苗头不对,也离开汉营,回到了他的封地河南。魏王豹一到河南,马上封锁了黄河西岸的临晋关,切断了汉军的退路,去与项羽谋和。
这样一来汉军腹背受敌,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刘邦派部将说服魏王豹,动员他重新投靠汉王。可魏王豹一意孤行,坚决不允。刘邦恼怒万分,就派大将韩信去征讨魏王豹。
魏王豹闻讯,立即命柏直为将,率重兵严密防守在黄河西岸的坂一带,以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率领汉军来到了黄河东岸,他见蒲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对岸又有重兵把守,知道从这里强攻是难以取胜的。于是韩信决定运用兵法上“声东击西”的战术,准备巧渡黄河天险。
为了迷惑柏直,韩信就命少量兵马在蒲坂对岸扎下营寨,并让他们日操练巡行,做出汉军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姿态,却暗中调兵遣,把汉军主力转移到夏阳河口,准备从夏阳偷渡黄河,进攻魏王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