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咎既往的意思,不咎既往成语解释,不咎既往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 暂无分类
- 2025-03-26
- 1热度
- 0评论


•不咎既往 [ bù jiù jì wǎng ]
- 成语拼音: bù jiù jì wǎng
- 成语注音: ㄅㄨˋ ㄐ一ㄡˋ ㄐ一ˋ ㄨㄤˇ
- 成语解释: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 成语例子: 既然他已经承认了错误,我们就可以不咎既往了。
- 成语出处: 春秋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德语die Vergangenheit ruhen lassen, die Vergangenheit Vergangenheit sein lassen (Adj)
英语not censure sb for his past misdeeds, overlook sb's past mistakes, let bygones be bygones
- 近义词: 既往不咎
- 反义词: 赏罚分明 、信赏必罚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成语五行: 水火木土
-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计较过去的事情
- 成语属性: 成语
-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不咎既往是什么意思?
不咎既往的含义解释
不咎既往 [ bù jiù jì wǎng ]
⒈ 对以前的错误不再批评责备。
例 以后惟有以宽大为念,不咎既往。——清·薛福成《咸丰季年三奸伏诛》
英 let bygones be bygones; do not censure sb.for his past misdeeds;
不咎既往是什么意思的词典解释
不咎既往[ bù jiù jì wǎng ]
⒈ 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难。参见「既往不咎」条。
引 《清史稿·卷五二一·藩部传四·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传》:「尔等遵旨服罪,朕不咎既往,其应归巴林人畜缺少之数,悉从宽免。」
不咎既往的寓意引证解释
⒈ 亦作“不追既往”。
引 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明史·贵州土司传》:“令还侵地,不咎既往,已属国家宽大。”清 薛福成 《庸庵笔记·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此后惟有以宽大为念,不咎既往。”清 林则徐 《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闻该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諭,已来者尽数呈缴,未来者断絶不来,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不咎既往的分开解释
既往 : 1.以往;过去。2.死的讳称。
既往不咎的意思是
"既往不咎"是一个成语,意为不追究过去的错误或过失,不责备或惩罚对方。它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有时也用来指代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宽容、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表达了人们应该以和解和宽恕的心态面对过去的错误和争执。
"既往不咎"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从政治和法律上讲,在特定的情况下,以国家、社会或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决策者可以选择不追究过去的错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种做法强调了以大局为重,尤其是在需要团结合作和重建信任的关键时刻,允许过错者改过自新,并寻求和解和复兴。
其次,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既往不咎"指的是一个人对他人犯下的错误或过失不予责备或怀恨。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在相互谅解和原谅的基础上,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和成长过程中的错误,重新建立和谐和友好的关系。
"既往不咎"背后的核心理念是人性本善和宽容仁慈的思想。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和冲突,解决问题,并为和谐的共同生活或工作环境创造条件。这种宽容的心态有助于减少恩怨情仇,保护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既往不咎"也并非毫无条件的宽容。它需要基于理性和公正,而不是一味的放纵和无视错误的犯下。它不排除对错误进行反思和总结,以避免再次犯错,同时需要对犯错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促使其真正改正错误,并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既往不咎"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包容的态度,用来强调不追究过去错误的责任和过失。它在政治、法律和人际关系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原谅和和解,以促进和谐、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即往不咎的意思是
即往不咎的意思是对过去犯的错误不再责备。
既往不咎(拼音:jì wǎng bù jiù)是一个成语,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