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远集的意思,高飞远集成语解释,高飞远集是什么意思含义寓意

•高飞远集 [ gāo fēi yuǎn jí ]

  • 成语拼音:gāo fēi yuǎn jí
  • 成语解释: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
  • 成语例子: 汉·东方朔《七谏·怨世》:“欲高飞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 成语出处: 语出战国 楚 屈原《九章 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汉 东方朔《七谏 怨世》:“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 近义词: 高飞远遁 、高飞远走 、高飞远举
  •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高飞远集是什么意思?

高飞远集的分开解释

高飞 : 1.高高飞翔。2.比喻远遁。3.树名。即唐棣。
远集 : 1.犹远去。2.从远方聚集。

屈原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怀沙》的呢?

会提出“愚忠”是对屈原思想的严重误读,或者没有读过屈原作品。屈原虽然确实忠君爱国,但他的思想不是简单忠,他是恨铁不成钢的忠,而且对国对君有过无数次的动摇,只是楚国深固难徙罢了。战国也不是一个要求忠君爱国的时代,屈原的自杀更不是因为忠君,而是类似“殉道”。如果读《史记》,会发现司马迁着特意把屈原绝笔《怀沙》和记录了他死亡的《渔父》载入了史册。里面清清楚楚地写明了屈原自杀原因是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有两点大放异彩,其一是孤傲独立的高洁人格,其二是忠君爱国,后者的被放大是在宋以后。屈原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研究,大致分为:殉国说,殉道说,泄愤说,赐死说,殉楚文化说……其中,赐死说,殉楚文化说证据不足,脑补太多;殉国说是在抗日战争时被正式提出,也因为“古为今用”所以被传的最多,

而最合理、最贴近屈原作品本身思想的是殉道说,泄愤说。

上面是梁启超的《屈原研究》。

春秋战国是一个允许朝秦暮楚的时代,楚才晋用屡见不鲜,没有必须忠于一国的价值观,这点屈原其实心知肚明,他不是没有想过离开楚国

,《离骚》后半段写了灵氛劝自己远走高飞: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屈原和灵氛未必真的发生了交流,这一段其实是屈原自己内心对国家“去”与“留”的挣扎,

而且《离骚》后面,屈原还真打算离开楚国了: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他打算离国后,在《离骚》里驾着车四处周游,可是走到最后发生了什么呢?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太阳升起来了,我突然望见了故乡,不仅我的仆夫悲伤,就连我的马都感怀起来不愿再往前走了!这哪里是驾车的仆夫和马儿在悲伤,分明就是屈原自己准备去国,可是在即将离别之时,那回头一望,就再也舍不掉了!

再说白一点,就是故国不必怀,但又不能不怀,因为我实在是太爱她了。

屈原的一生基本上就在自煎自熬,这点不仅是在对国家的感情上,还有对世俗的态度上。看看他早年的《橘颂》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人格独立,上下求索,不求虚荣,不同流世俗,忠于国家,这是他的自我要求,不过很遗憾,这种完美人格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很快就是一系列打击接踵而至。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设张辟以娱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惜诵》

虽然书读得多,但屈原一度认为那些因为人格高洁而带来灾难的事情是夸大了的,如今自己被攻击得遍体鳞伤才明白这一点也不假。到了这个境地,他想继续前进,又担心灾难会更大,想远走高飞,又觉得这是背叛,那不如干脆和世俗同流合污吧,可志向原则怎么也不愿舍去。于是剩下的只有痛苦了: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不纡轸。

读屈原作品可以发现,他几乎都是在“言志”和“辩诬”,很少明确提到时事热点,很少提及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也是为什么屈原生平难以研究的原因之一,他极少在文章中指责楚国外部,或者拉帮结派,他都是描述来自内部的构陷和诽谤。面对这种处境,屈原在《离骚》自己也有过反思: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借姐姐之口狠骂了自己一通,其实是屈原内心关于“进”与“退”的挣扎。这刚直孤傲的性子会把自己整死的啊!世人都喜欢拉帮结派的啊!要控制控制自己啊!可是,每次挣扎到最后,屈原还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我一看到那些脏事就来气啊!

所以,屈原是愚忠或者死脑筋吗?不,他对世界其实看得很透彻,他不是想不开,而是舍不得。他实在是太高洁了,所以他不愿走那条轻松的路,他又对这个世界太有感情了,所以无法走出世这条路。末了,他进也不能,退也不能,也就是只有用\"玉碎\"来证明自己的人格了。

屈原史料极其匮乏(变法改革什么的基本上是后人脑补),研究屈原要回到楚辞。许多人都喜欢说文和人要分开看,但屈原的自杀是证明了他是真·人如其文。一个先秦几乎无记载的人,能仅凭二十余篇作品让后世如此推崇,其实不在他忠于君主,不离开祖国,坚持理想这么简单。而是因为,面对自己的失败、矛盾和动摇,他并不掩饰,读他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人真实的心灵脉动,并且他能够通过自己的挣扎战胜这种动摇,这种同于常人又超于常人的一点让他赢得了后人的尊敬,而他最后不与世俗妥协的汨罗一跳,给他作品里的高洁人格加注了百倍权威,成了不灭人格的完美象征。

把屈学(楚辞学)发展脉络梳理一下,可以发现其被后世最为推崇的其实还是他永远在挣扎的人格,类似屈原的人可以参考民国王国维,王国维自杀时众说纷纭,当时陈寅恪把王国维和屈原联系到了一起。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远能组什么词语?

远大。远字的汉语拼音就是yuǎn,上声声调,读第三声,偏旁部首是辶部,常用组词就是(远近闻名)(远大前程)(远远不够)(舍近求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