帑[ tǎng nú ],帑字的拼音,部首,组词,帑字的笔顺,笔画顺序怎么写
- 暂无分类
- 2025-03-25
- 1热度
- 0评论


•帑 [ tǎng nú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帑的笔画顺序,帑的笔顺怎么写
- 帑的拼音:tǎng nú
- 帑的注音:ㄊㄤˇ ㄋㄨˊ
- 帑的繁体:帑
- 帑的结构:上下
- 帑的部首:巾部
- 帑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帑的总笔画:8画
- 帑的笔顺:フノ一フ丶丨フ丨
- 帑的笔画:横撇、撇、横、横撇、点、竖、横撇、竖
帑的笔画顺序分布演示:
帑字怎么写
フノ一フ丶丨フ丨
横撇、撇、横、横撇、点、竖、横撇、竖
「帑」字的意思
「帑」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帑
1、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帑藏(zàng )(指国库)。府帑(府库里的钱财)。重(zhòng )帑(大量的钱财)。
「帑」字的其他含义、意思
1、鸟尾:鸟帑。
2、古同“孥”,儿女。
帑[ tǎng nú ]的同笔画数汉字
乳英单周金转现抽虎取放和承兔
帑[ tǎng nú ]的同部首汉字
巾币师帽布常帮席幕帐帆帚幢帅
帑[ tǎng nú ]的同音字,tǎng nú拼音的汉字
镗倘塘汤棠堂烫傥淌唐躺趟镋糖
「帑」字组词:
鸟帑库帑帑帛帑银仓帑帑项帑屋部帑帑库帑储帑庾
dozi("帑");
乾隆时期的甘肃监粮冒赈案是怎么回事?
谢谢邀请。甘肃监粮冒赈案被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背景:乾隆末年,甘肃撒拉族发生暴乱,敌对双方是新教和旧教,朝廷支持旧教,新教徒苏四十三率众反抗,可以称为反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直逼兰州。
乾隆派兵围剿,军费是个大问题。按理说,军费都是朝廷从税收中抽调,没想到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可以称为甘肃省长,主动请缨,愿意捐献四万作为军费。
没想到,热面孔贴上了冷屁股,乾隆爷并没有买他的账,心想一个省长哪来那么多钱,于是进行调查。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牵出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全国贪污答案。
大老虎不是王廷赞,因为七年前他还不是省长,省长是一个叫王亶望的人,他借粮食储备不足之名,提议开启捐监,捐监就是捐献粮食,和卖官鬻爵目的差不多。但是王亶望没有让人捐粮,而是改为捐钱。并且根据甘肃各个县的情况,定出了捐钱的额度。当然这些钱都是当地的土豪出的,然后王亶望和中央说,我从土豪搜上来的钱,用来赈灾,言外之意就是不需要国家一分钱,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结果,灾情越来越严重,乾隆派人前去调查灾情,当然已经被王亶望买通了,大家都徇私舞弊,做假账。就这样,王亶望钱越来越多,政绩越来越好,后来升任走了,王廷赞继任。
就这样,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乾隆时期的甘肃监粮冒赈案是怎么回事?
乾隆46年,甘肃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对少数民族的压迫统治,率领着撒拉族人、回族人发动反清起义。在接连攻克了几个县城后,兵抵兰州城下。乾隆得报后,紧急抽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协助平叛,并派心腹大臣和珅督战前线。
不过,和珅除了善于聚敛钱财,讨乾隆欢心外,其军事才能实在太过平庸。数万清军依然抵挡不住苏四十三的进攻,战事一败再败。
乾隆只好将他召回汇报军情,和珅将战败原因归结于天气。他向乾隆汇报说,官军之所以剿匪无力,是因为甘肃数日都是连绵大雨。乾隆一听就来气,怒斥和珅:“甘肃地方官员连年上报干旱,哪来数日不歇的大雨,分明是你为自己的无能寻找借口。”
没办法,乾隆只好再派阿桂入甘肃督战,结果阿桂同样上奏“雨势连绵滂霈,且至数日之久”。
(和珅剧照)
至此,聪明的乾隆才联想到,历任甘肃官员之所以谎报旱情,很有可能是为了贪污赈灾粮食。
于是,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甘肃冒赈案”渐渐浮出了水面。
实际上,这起案件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就已经发案了。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赴任刚半年,就向乾隆奏报:“收捐1.9万名,得豆麦82万余石。”乾隆深表怀疑,责问陕甘总督勒尔谨“四不可解”: 甘肃民多艰窘,安得有近2万人捐监?民食尚且不敷,又安得这么多粮食捐监?捐监粮多达82万,经久必陈腐,又将安用?即使每年借给民间,何不留于阁阎,听其自为流转?
勒尔谨辩称,这些捐监者中绝大多数是外省人,而甘肃又是商贾汇集之地,很多粮商就在此地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商人,商人们又转手将粮食捐给朝廷。乾隆找不到破绽,只好就不了了之。
王亶望是原江苏巡抚王师之子,曾考中举人,后又捐监得了一个知县。此人能力平庸,但善于逢迎巴结。曾在乾隆38年,趁着乾隆出巡天津之机,向他进献宝物,遭到了乾隆的当场拒绝。不过第二年,王亶望靠着贿赂朝中重臣,调任甘肃布政使,全面负责捐监收粮工作。
到任甘肃后,王亶望说动了勒尔谨,让他以甘肃地瘠民贫为由,在全省推行“捐粮为监”,以筹措赈灾物资,这就是所谓的捐监。
(清朝官员剧照)
本来,清廷实行捐监,是想给有志于仕途的学子开通一条捐纳的路径,只要捐纳了朝廷规定数额的粮食,学子们就可以得到监生的称号,就有资格进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还可以参加乡试并进入仕途。
大约到了乾隆31年,有的地方官员就擅自用银两替代了粮食,这为官员的贪腐创造了条件,反而对储备救灾粮食毫无益处,朝廷为此明令禁止了这种做法。
王亶望本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贪赃枉法之人。他一到甘肃,就打起了捐监粮的主意。在勒尔谨的支持下,王亶望串通朝廷要员,一起上奏朝廷,请求允许用银两替代捐粮,蒙骗乾隆准奏。
其后,王亶望又将蒋全迪调任兰州府知府,两人随即沆瀣一气,将捐监粮用银两替代,规定以55两白银换一个监生名额,另收手续费4两,杂费1两,合计60两白银。这些捐监银两,后来大部分进入了两人的腰包。同时,王亶望还常年谎报旱灾,编造各县灾情,将贪污的银子谎称全部用于赈灾了。
王亶望还利用贪污的银两,在朝中大肆活动,拉拢腐蚀重臣,一起在乾隆面前为其美言。乾隆在不明实情下,还将他升任为浙江巡抚。
(乾隆剧照)
当王廷赞任职甘肃布政使后,发现了这其中存在的贪腐行为,不过他不但没有据实举报,反而进一步简化了捐监的繁杂手续,让官员们贪污起来更加方便。
几年时间里,甘肃的一众官员共贪污赃银一千多万两,几乎牵涉到甘肃的全部大小官员。主犯王亶望、蒋全迪、王廷赞、勒尔谨等人被处死,朝廷在查抄王亶望府邸时,查出其家产折合白银300万两,以及一些名贵的字画古董等。
贪污2万两白银以上的官员近60人,全部被乾隆诛杀。其余官员要么被流放,要么被梃杖,也有人不堪压力,畏罪自杀了。整个案件共查出涉案者200多人,震惊朝野,也让乾隆勃然大怒。
“甘肃监粮冒赈案”其实只是乾隆朝后期官员贪腐的冰山一角,远不能反映出当时贪腐成风的官场黑暗全貌。但从此案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出,清朝政治实际上已经腐朽不堪,病入膏肓了。
(
参考资料:
《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