伷[ zhòu ],伷字的拼音,部首,意思

•伷 [ zhòu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伷的笔画顺序,伷的笔顺怎么写

  • 伷的拼音:zhòu
  • 伷的注音:ㄓㄡˋ
  • 伷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伷的部首:亻部
  • 伷的总笔画:7画
  • 伷的结构:左右
  • 伷的繁体:
  • 伷的笔顺:ノ丨丨フ一丨一
  • 伷的笔画:撇、竖、竖、横撇、横、竖、横

「伷」字的意思

「伷」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zhòu(ㄓㄡˋ)

1、古同“胄”。

伷[ zhòu ]的同部首汉字

伷[ zhòu ]的同笔画数汉字

伷[ zhòu ]的同音字,zhòu拼音的汉字

为什么三国时期名士名将扎堆,到了西晋感觉就只有低端选手乱斗?

答:曹操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学。如《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但在曹芳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

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州中正的设立。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而曹羲是不同意的。后来曹羲与兄曹爽皆为司马懿所杀。

自州中正的设立以至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与先前由地方官推选郡中正不同,晋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荐举。大小中正也已由司徒选任。

这种情况似乎是国家政权进一步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但同时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有所威胁的,此时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魏晋之际,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时已变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

事实上,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这就是为什么三国初期人才人才济济,魏晋时期人才凋零的最重要的原因。魏晋成为士族,到东晋时成为门阀士族而达顶峰,南朝也转衰而至隋唐。而选举制度也由东汉的重乡里评议、重孝廉才德到魏晋重家世门第、轻孝廉才德,而隋唐则又重才德――科举制。

为什么三国时期名士名将扎堆,到了西晋感觉就只有低端选手乱斗?

其实这只是我们自身造成的错觉,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辉煌与没落,堂堂中国,岂有近两百年无英雄乎?

论起这件事来,还得归咎到一本书身上,这就是元末明初**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这本**太过深入人心,在民间流传甚广,以至于三国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中国乱世中最著名,也是最为热血的乱世。

《三国演义》中,刘备、张飞、关羽的桃园结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狡诈多疑;周瑜的气冠江东,都有自己的典故和出处。然而,**读起来虽然颇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但终究掺杂着作者的艺术创作以及主观想法,和正史还是有很大的出处的。

说三国人才辈出,这也是事实,不管是魏蜀吴三国君主,还是诸如诸葛亮、郭嘉、荀彧、陈宫等谋士,以及张飞、关羽、张辽、夏侯惇、周瑜、黄盖等名将,都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奇才,乱世出英雄,却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西晋却也不是全无佳才。开国皇帝司马炎政才不输之前的魏蜀吴三国之君主,虽说晚年政事腐败,选储失当,但还是有过太康之治,治平之世,而羊祜、杜预之能,出将入相,西晋的大一统江山多是两位老臣谋划;宗室之中,虽然八王之乱使得晋朝国力衰竭,江山不稳,但也不乏温厚长者,比如琅琊王司马伷之流;至于风流之士,竹林七贤之名至今留存。西晋随乱,但是文化底蕴却上承两汉,下开隋唐,书法、文章、绘画颇具风格,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绝。如此人才济济,说西晋无人,确实太过偏颇了。

小编读《晋书》时,虽然也晋朝内部之乱深恶痛绝,但是读到名臣气节,一心为国之时,也想心神之外,与古人相交,景仰风骨,历史,在心中没有偏见时,最是入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