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 chóu ],雠字的拼音,部首,意思,组词,成语,雠字的笔顺,笔画顺序怎么写

 

•雠 [ chóu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雠的笔画顺序,雠的笔顺怎么写

 
  • 雠的拼音:chóu
  • 雠的注音:ㄔㄡˊ
  • 雠的繁体:
  • 雠的总笔画:18画
  • 雠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雠的结构:左中右
  • 雠的部首:隹部
  • 雠的笔顺:ノ丨丶一一一丨一丶フ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 雠的笔画:撇、竖、点、横、横、横、竖、横、点、横撇、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雠的笔画顺序分布演示:

雠字怎么写

ノ丨丶一一一丨一丶フ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撇、竖、点、横、横、横、竖、横、点、横撇、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雠」字的意思

「雠」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chóu(ㄔㄡˊ)

1、同“仇1”。

2、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3、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4、古同“酬”,酬酢。

5、售,给价。

6、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雠」字成语:

视为寇雠贸首之雠公报私雠报雠雪恨枕干之雠

雠[ chóu ]的同音字,chóu拼音的汉字

雠[ chóu ]的同笔画数汉字

雠[ chóu ]的同部首汉字

「雠」字组词:

雠隙世雠雠刊朋雠冥雠雠订雠释执雠雠应比雠雠克夙雠检雠雠阅雠贱雠忌棋雠寇雠雠寇敌雠

dozi("雠");

雠文言文

1. 雠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 (为仇的异体字)

2. 同“仇”。仇恨;仇怨 [hatred]

怨偶曰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

又众兆之所雠。——《楚辞·惜诵》。注:“大怨曰雠。”

3. 又如:雠怨(仇恨,憎怨);雠隙(猜忌、仇恨)

4. 同“仇”。仇敌 [enemy]

反以我为雠。——《诗·邶风·谷风》

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左传》

常用词组

1. 雠校 chóujiào

[proof read] 校雠;校对文字

雠校传记。——《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2. 雠问 chóuwèn

[call *** to account] 辩

2. 古文“雠”字是什么解释

(1)

雠、讐

chóu

(2)

(形声。从言。雔(chóu)声。本义:应答)

(3)

同本义[respond]

雠,犹应也。――《说文》。按,以言相当也。

雠,对也。――《三苍》

无言不雠。――《诗·大雅·抑》

忧必雠也。――《左传·僖公五年》

著之盘盂,属之雠柞。――《战国策·赵策一》

(4)

又如:雠祚(在筵席上宾主互相敬酒)

(5)

校对文字 [proof read]。如:雠定(校对考正)

(1)

chóu

(2)

(为仇的异体字)

(3)

同“仇”。仇恨;仇怨 [hatred]

怨偶曰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

又众兆之所雠。――《楚辞·惜诵》。注:“大怨曰雠。”

(4)

又如:雠怨(仇恨,憎怨);雠隙(猜忌、仇恨)

(5)

同“仇”。仇敌 [enemy]

反以我为雠。――《诗·邶风·谷风》

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左传》

雠校

chóujiào

[proof read] 校雠;校对文字

雠校传记。――《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雠问

chóuwèn

[call *** . to account] 辩论问难

(雠)

chóu ㄔㄡˊ

(1)

校对文字:校~。~校。~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2)

同“仇1”。

(3)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有功”。

(4)

售,给价。

(5)

应对:~问(辩驳问难)。

(6)

古同“酬”,酬酢。

郑码:NISN,U:96E0,GBK:F6C5

笔画数:18,部首:隹,笔顺编号:324111214532411121

3. 姜公辅文言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赞赏 B.以市恩泽 市:收买 C.凡数千百言 凡:凡是 D.会有素恶居易者 素:向来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进谏的一组是( )(3分) ①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②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③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④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⑤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往往流传到宫中。

B.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C.白居易在进谏吐突承璀之事时,言辞太尖锐,让皇上很不高兴。皇上认为白居易是对他无礼,难以忍受。

李绛劝说皇上,白居易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并非说话轻佻,是为报答陛下,皇上想广开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D.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

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

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3分) (2)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3分) 参考答案1.C2.C3.D4.(1)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决心用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

(2)皇上说:卿所说的正确。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解析 试题分析:1.凡数千百言意为(奏文)总共有几百上千个字。凡:总共。

所以选C。本题难度不大。

2.①白居易年轻时所写文章的特点,还未做官进谏。⑤是中书舍人王涯的上疏内容3.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没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4.要注意关键点:(1)自以的以,贮;(2)是、由是、见。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

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受到 那些有志有识之士的赞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 (808)五月,官拜左拾遗。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

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屡。

深雠的解释

深雠的解释 (1).积怨甚深的仇敌。 《战国策·燕策二》 :“是则有功者, 秦 之深讎也。”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 刘豫州 ,使君之宗室而 曹公 之深讎也。” (2).加深 仇恨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 足以 结怨深讎,不足以偿 天下 之费。” 词语分解 深的解释 深 ē 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与“浅” 相对 :深水。 深山 。 深邃 。 深渊 。深壑。深海。 深耕 。深呼吸。深藏若虚(把 珍贵 的 东西 深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喻人有 知识 才能但不在人前表现)。深居简出。 从表面 雠的解释 雠 (讎) ó 校对 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同“仇”。 同等:“史高与 金安 上……皆雠有功”。 售,给价。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古同“酬”,酬酢。 笔画数:; 部首 :隹;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