盨[ xǔ ],盨字的拼音,部首,繁体,盨字的意思

•盨 [ xǔ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盨的笔画顺序,盨的笔顺怎么写

  • 盨的拼音:
  • 盨的注音:ㄒㄨˇ
  • 盨的繁体:
  • 盨的结构:上下
  • 盨的部首:皿部
  • 盨的总笔画:17画
  • 盨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盨的笔顺:ノノノ一ノ丨フ一一一ノ丶丨フ丨丨一
  • 盨的笔画:撇、撇、撇、横、撇、竖、横撇、横、横、横、撇、点、竖、横撇、竖、竖、横

「盨」字的意思

「盨」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xǔ(ㄒㄨˇ)

1、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盨[ xǔ ]的同音字,xǔ拼音的汉字

盨[ xǔ ]的同部首汉字

盨[ xǔ ]的同笔画数汉字

遂公盨断代新解

揭示历史深处的密码,遂公盨:一场跨越时空的解读之旅。这件夏商周时期的瑰宝,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2002年在海外重见天日,现珍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宝库之中。它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其尺寸,而是内底那98字的铭文,宛如历史的指纹,讲述着大禹治水的传奇与德政教化的精髓。

铭文之美,犹如书法艺术的瑰宝,是中国最早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验证了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它与《诗》、《书》等古籍的关联,犹如一条历史的线索,强有力地证明了诸如《禹贡》等文献的可信度。对研究夏史而言,遂公盨的发现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古老历史的迷雾。

作为西周中期的食器,遂公盨承载的不仅仅是实用功能,更是一份关于德治理念的传承。铭文中的大禹故事,不仅阐述了治水的伟大事迹,更是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深沉思考,对理解古书与文章的起源提供了宝贵视角。其铭文风格独特,与《尚书》中的文体相近,被誉为“两周金文之最”,堪称历史文献的瑰宝。

然而,关于遂公盨的命名,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学者李学勤曾认为它是西周器,但我提出新论点,质疑其商晚期的身份。关键在于“遂公”这一称谓,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王权的象征,而“遂公”并非帝王专享。通过对铭文的深入解读,我们发现“遂”字可能隐藏着商王的名号,比如与武乙时期的《史墙盘》中的字形相呼应。通过对“遂”字结构的分析,我们推测它可能关联着商王的子女,即祖庚的后代——廪辛与康丁。

因此,遂公盨的真实身份应当更正为“壁公盨”,因为“壁”字暗示着其与武乙时期其他器物(如《大盂鼎》)的渊源,且“壁”字的结构与商王名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纠正了器物的命名,也揭示了其背后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每一字每一划,都在讲述着商代王室的秘密与辉煌,等待着后人继续发掘和解读。

遂公盨解读

遂公盨,作为盛黍稷的西周中期晚期礼器,源于簋,其形状为圆角长方形,顶部无盖,器口边缘饰有鸟纹,腹部则是瓦纹,小耳上附有兽首,原应有垂环,底部中心有桃形缺口。这种设计在当时的盨类器物中属于较早的类型。鸟纹的特征表明,这件器物可能属于周孝王和夷王时期的晚期。

虽然传说它源自河南窖藏,但具体发掘情况尚存疑问。从未去锈的状态观察,可以推测它出土时间并不久远,表面的土锈上有席痕,且口边有被盖分离的痕迹。铭文位于器皿内底,共有10行98字,排列整齐,书法秀美。但第四、五行下端因铸造问题,有少许缺损和扭曲。铭文内容解读时,部分字词如“差”、“寡”等存在学术争议,但整体上与《诗》、《书》等文献有紧密关联,尤其关于禹的描述与《尚书·禹贡》、《尚书序》中的记载惊人相似。

铭文中的“遂公”二字,学者们认为可能源于“燧”字,代表西周时期的遂国君主。遂公盨的铭文风格独特,没有常见的历日和结尾套话,看似不完整,实则结构连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它揭示了大禹治水传说的早期证据,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性,与《诗》、《书》中的记载相吻合,弥补了过去文献中关于禹治水记载的不足。

扩展资料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 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兽首双耳,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器口沿饰分尾鸟纹,器腹饰瓦沟纹。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现已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