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大殿历史故事,故宫三大殿故事?
- 学习百科
- 2023-04-20
- 4热度
- 0评论


一、故宫三大殿故事?
故宫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其实,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布局,也是历史上受了很大的教训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早在明永乐十九年间(1421年),北京宫殿才建成的第二年,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就因火而焚,后来在原地重建后,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大殿再次全被烧光,隔了两年,决定重修。
这次有大臣谏言三大殿常被毁是因为相隔距离太近(只有约10米),若缩小三大殿规模,使间距增加,那么在防火上大有好处。可是这次的谏言因为换址重建会拖长工期等原因而没有被采纳。于是在原基础上又建了三大殿。结果在1597年,三大殿第三次被烧尽。
隔了不久,决定再次重修三大殿。这次皇帝终于采纳了缩小规模,使间距增大的谏言。这次,重建后的三大殿之间间距增加到30多米,是原来的三倍多。
这次重修后的三大殿历经了大火的考验。比如明末年,李自成攻打进北京放火烧城时,太和殿就完好无恙。康熙十八年,太和殿起火,其它两殿却完好无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后,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华第一殿”的风采。
二、故宫三大殿差点被拆的故事简短的
1923年,中华民国的参众两院的议员们,要求北京政府拆除故宫三大殿,在原址基础上,新建西式议会大厦。本来国会设在宣武门内象房桥,议员们嫌国会厅太小,人多吵杂,无法安心办公,于是,大胆提出了那个歪主意。当时的大总统是黎元洪,他只不过是北洋军阀操纵的一个傀儡而已,当年6月就被曹锟赶下台撵出了北京。
北京政府拆除故宫三大殿的消息传到洛阳,吴佩孚闻讯后,勃然大怒,立即给大总统、国务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发了一个电报:“据云,百国宫殿,精美则有之,无有能比三殿之雄壮者。
此不止中国之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
若果拆毁,则中国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即亦不计,亦何忍以数百年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维一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辛盼祷之至。
”
当时,北洋军阀最具实力的就是曹锟、吴佩孚,凭借数十万军队,控制着直隶、陕西、山东、河南、湖北等省地盘,吴佩孚坐镇洛阳(时称“西宫”),威风八面。
在吴佩孚过50岁生日时,康有为趁机拍马屁,专门写了一幅祝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曹锟甚至扬言:“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
果然,吴佩孚保护故宫三大殿的电报一发,全国各地报刊争相登载,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挤和支持。抨击国会的声浪此起彼伏,“主拆派”害怕吴大帅问罪,个个当了缩头乌龟,大总统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故宫三大殿才幸免于难,得以妥善保护下来。
三、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传说故事?
太和殿是1421年元月一日正式启用。朱棣请术士看紫禁城运势,结果告诉他三个月后三大殿会遭遇雷火。朱棣将术士打入大牢,对此事不相信。
结果三个月后,突然一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击中了太和殿,把三大殿烧成了废墟,应验了术士的预言。
四、万历年间故宫三大殿哪一个被烧了?
①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归极门(现熙和门)起火,火势蔓延,三殿均被波及,其中主殿奉天殿(现故宫太和殿)更是被烧为平地。
历史上三大殿屡屡遭遇火灾。其中的主殿太和殿更是四次被焚毁。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主要是木结构;第二,建筑高大易引发雷火;第三,没有避雷针的科学知识;第四,人为因素,不慎起火,延及大殿等。
②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故宫大火灾。焚毁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历史上关于这次火灾记载不多,大火发生的原因不详。历史学家推测,是由于万历皇帝久不上朝,疏于朝政,宫中太监、宫女变卖宫中器具,为掩饰脱罪,故意纵火。
五、故宫的乌鸦的典故?
传说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说起,努尔哈赤被敌兵追捕,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遇见了一群乌鸦将他的身影掩盖,追兵看到了一群乌鸦,以外没有人,因此努尔哈赤逃过了一劫。
清朝时期,故宫三大殿前东侧有一个石墩子,中间带窟窿的,插上一根高约2丈有余的木杆子,杆顶上是一个方形锡斗,每天都要往锡斗中放满肉专人喂乌鸦,所以乌鸦就在故宫里繁衍下来了!
六、太和殿的传说故事?
太和殿有多种传说故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关于龙凤呈祥的故事。
据说,在太和殿内的天花板上,有一幅绘有龙凤的壁画,然而这幅壁画的龙凤却长期都没有呈现出完整的形象。
后来,一个名叫倪瓒的大工匠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壁画上绘制出了完整的龙凤图案。
接着,传说这里就出现了龙凤呈祥的神奇景象,人们对这里的繁荣富贵、福气长存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对勤奋、耐心、坚持的追求与崇尚。
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装饰艺术的精湛技艺,以及对吉祥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最为宏伟的建筑之一,其传说故事是关于太监魏忠贤的。
传说魏忠贤在太和殿内举行了盛大的“养生会”,大张旗鼓地进行举办,结果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这引起了太监们的不满,于是在大火中烧毁了太和殿。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是误传的。
据史料记载,太和殿最早是在明朝和清朝都被建造过,然后在清朝康熙年间重新修缮才变得如此宏伟。
太和殿是中国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
③
太和殿传说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明代宫廷歌舞剧《长恨歌》中的故事。
据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太和殿前大唱长恨歌,唱完后杨贵妃因为害怕玄宗会忘记她,于是在梦中感到非常难过,结果悲痛而死。
太和殿成为了这段悲剧的见证,传说中的太和殿便成为了一个富于神秘色彩和感人故事的地方。
此外,太和殿也曾多次发生火灾,这些事件也被一些人视为常人所无法的神秘现象,更增加了这座殿的神秘色彩。
④
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太和殿被雷劈的传说。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太和殿建成不久,就遭到了一次可怕的雷击。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神明对皇帝的不满,因此认为应该修改太和殿的设计,以示对神明的敬仰。
而后在朱元璋的提议下,太和殿被改建成了更加崇高庄严的形象,成为了明代最重要的官方建筑之一。
这个传说的延伸是,太和殿的建筑之美和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建筑之最有密切关系。
太和殿的设计和结构,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理念,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太和殿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⑤
太和殿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接待重要外宾和重大政治会议的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宝葫芦掉进井里”。
相传当时太和殿建造时,建筑工匠们在挑选石材时,发现一颗形状奇特而莫名其妙的石头,便将其扔进了井里。
过了一段时间后,一位勇士告诉皇帝说这颗石头如同一个宝葫芦,应该被取出来,于是皇帝下令将井掏空,结果果然发现了一个大小不一的宝葫芦状的石头,和大小一致的“石子”,并被放进了太和殿中。
这个传说意味着皇帝要求建筑师和工人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天赐之物”和“天道好还”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⑥
很多。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明朝朱棣诛杀建文帝后,将后宫的美女迎入宫中供自己享用。
有一位美女名叫秦良玉,她因聪明伶俐,遂成了朱棣的红颜知己。
后来,为了不让秦良玉入魏王的雀屏中选,朱棣便出台了“一夜七次郎”的规定,每天晚上七位王子轮流宿在太和殿,只有守到最后的王子才能获得秦良玉的独家宠爱。
秦良玉的聪明机智,让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在夜晚点燃灯笼,王子们就能看到她了,这样每个王子就都可以得到宠爱,秦良玉自然也不会失去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好处。
这个故事也成了太和殿的故事之一。
⑦
太和殿是中国皇家的重要建筑,也是皇帝的居所。
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和它有关。
首先,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重要会议的场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庆典,并在这里进行了许多历史性的决策。
其次,太和殿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它的建筑。
据说,在建造太和殿的过程中,所有石头都被归并到了一个坑里,可这个坑已经被潮湿的土壤所填满,困难重重。
能否将石料搬运出坑分布按照原来的计划布置在宫殿周围,是当时的建筑师们头痛的问题。
这时,一个蒙古族的工匠提议,将蒙古族的长调艺术和掌故表演人类的智慧,伴随着和谐美妙的花鼓曲调动员所有的建筑工匠,推动重一千多公斤的“小车”,其各个部位动作协调,风格独特,获得了建筑界的高度赞扬。
据说,在这个过程中,花鼓曲调中传达的智慧和技艺,已经到了神奇境界,被称为“玄妙无方”的太和长调。
再者,太和殿也因为两位著名历史人物与它有关。
第一位是康熙皇帝,他在这里组织了庄严盛大的文庙祭孔仪式。
另外一位是慈禧太后,她用太和殿作为她举行70大寿庆典的地方,这次庆典的规模和盛况前所未有,被人们铭记。
总之,太和殿因为有着这许多传说和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⑧
很多,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太和殿三大奇迹”的。
这三大奇迹分别是:一、悬棺奇观;二、碧霄殿显圣;三、漏下金蝉。
据说这些奇迹分别发生在明朝的嘉靖年间。
悬棺奇观是指在太和殿内,有一具未经葬的皇帝灵柩,通过一个特殊的装置,实现了空中悬挂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碧霄殿显圣则是指有个人站在太和殿正中央,阳光透过玻璃顶照射在他身上,形成神秘的景象。
漏下金蝉则是指在太和殿顶部,有一个天窗漏水,但是雨水滴下的声音却像是一只金蝉在鸣叫。
这些奇迹不仅是太和殿的历史特色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⑨
并不只有一个,但在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关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至1627年)后宫发生的一场大火。
据传说,在这场大火中,太和殿顶部的金顶被烧毁,因此这座殿和整个紫禁城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虽然原因至今仍然未明,但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这场大火被认为是因为宫女燃放烟火不慎引起的。
不过,有一些更神秘的传说,认为这场大火实际上是上天对明朝政治腐败的惩罚。
无论是真实的原因是什么,这场大火至今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之一。
⑩
太和殿是中国古代皇宫中的一个重要建筑物,也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型仪式的场所,经历了多次兴建和毁损。
关于也许很多,但最为有名的故事是《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三笑倾天下,四笑太和殿前”的故事。
这句话据传出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形容的是杨玉环的风采,后来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在《红楼梦》中,这句话则被运用在贾宝玉看到林黛玉时的感慨之中,表现了林黛玉的美貌和超越常人的魅力。
这也让太和殿更加神秘和神圣,成为空前绝后的文学意象。
七、故宫历史故事?
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
工匠马德春与故宫九龙壁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
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
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
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
”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
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
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
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
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
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
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
你知道吗,在民国初年,故宫这三所最精华的大殿差点被拆毁!
当初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终结了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清帝宣布退位后,中华民国成立,当时的执政者们全盘模仿西式,也建立起了国会议员制。
那些挤在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议事厅里的议员们嫌议事厅太小,居然提出要拆除象征封建王朝的故宫三大殿,并在拆除三大殿的废墟上另盖一座西式议会大厦,来代表自己的“当家作主”。
如果当时这三所大殿被拆掉,故宫内其它的建筑群估计也就没有留存的可能了,那将会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遗憾。
八、关于太和殿和乾清宫的故事?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屡遭焚毁,多次重建。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
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自雍正始移居养心殿)。
雍正帝虽移居养心殿,但还是经常到这里选派官吏、批阅奏文。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口语也称其为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
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智擒了鳌拜,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虽然故事流传的版本很多,但其确确实实发生在乾清宫的南书房内。
九、关于故宫太和殿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作?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和核心空间。
该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红墙黄瓦,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看到的宝座是明代的雕龙髹金大椅,它在几百年风风雨雨里曾是最高皇权的象征,但在上世纪前半叶,随着朝政的动荡衰败,它曾被遗弃,失踪了近半个世纪。
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他把太和殿内乾隆御题的匾额对联拆去,把这张宝座也不知挪到何处去了。椅后的雕龙髹金屏风还保留,却安设了一张特制的不伦不类的大椅,椅背特别高,而座面却很矮。
据说袁世凯因腿短,但又想表现帝王的气派,就采用了矮面衬西式高背大椅的样式。椅背上还有一个袁世凯的帝国国徽,这是一个由白缎制成的直径约两尺的圆形开光,上面用彩线绣成古代十二章的图案。
到1959年才发现了原来龙椅的线索。工作人员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旧照片上,看到从前太和殿的原状。根据这张照片,终于在一处放残破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一张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
这张龙椅从髹漆的方法和雕龙的造型看,应是明代的制作,很可能是明嘉靖重修皇极殿的遗物,清康熙重修太和殿时,经修理后继续使用,直到袁世凯时代才被丢至此处。
1963年,故宫决定修复这件龙椅。宁寿宫有件龙椅是乾隆年间太和殿龙椅的仿制品,只有龙头是清代的风格。另外还发现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这张龙椅。现在我们看到的龙椅正是修复后的龙椅。
另外宝座是根据明嘉靖朝遗物残件恢复的,因此恢复后的宝座自然是明朝的风格和样式,与宝座后由清朝保留下来的屏风风格呈现不同,这从宝座和屏风上的龙纹和云纹能够十分清晰地分辨出来。
故宫太和殿在永乐年间建成时名为奉天殿,嘉靖时期更名为皇极殿,清初顺治朝改名太和殿。
大殿落成仅百日,就遭雷击起火,三大殿尽毁。
之后在嘉靖、万历、康熙年间又三次毁于火灾,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当时,由于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规模上明显缩水,面积大约只有永乐年间的一半。
为提高防火性能,大殿两侧以阶梯状的防火墙代替了原来的木廊。
从此之后,太和殿再也没有被烧毁。
通过太和殿下方巨大的基座,不难想象明代大殿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