鉢[ bō ],鉢字的拼音,部首,繁体,鉢字的意思
- 暂无分类
- 2025-03-24
- 2热度
- 0评论


•鉢 [ bō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鉢的笔画顺序,鉢的笔顺怎么写
- 鉢的拼音:bō
- 鉢的注音:ㄅㄛ
- 鉢的部首:釒部
- 鉢的总笔画:13画
- 鉢的结构:左右
- 鉢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鉢的繁体:鉢
- 鉢的笔顺:ノ丶一一丨丶ノ一一丨ノ丶一
- 鉢的笔画:撇、点、横、横、竖、点、撇、横、横、竖、撇、点、横
「鉢」字的意思
「鉢」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鉢
1、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的器具:鉢子。飯鉢。茶鉢。乳鉢(研藥使成細末的器具)。
鉢[ bō ]的同音字,bō拼音的汉字
驳簸薄伯博般泊拨柏蕃播魄剥卜
鉢[ bō ]的同笔画数汉字
满解勤禁鼠微瑞感新蓝照数赖福
鉢[ bō ]的同部首汉字
鑽鈅錄鎚䥑鉏釭釧釹釦釽鑨鍮釗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什么是空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难于了解,而我们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我们心中为每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性。
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设法先把心里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因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札巴妾臣曾说:“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说过:“我没有创造任何理论上的见地,因此没有任何过失。”这句话指的是绝对的层面。在相对的层面上,龙树当然接受平常的现象或传统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显现”和“事物的本性”。
当我们研读和思惟佛法的时候,必然会讨论和分析绝对真理,这时候就可能有困惑发生。每当我们说到或想到“绝对真理”的时候,必须警觉到.我们是在相对的层次上,以概念来说或思考非概念的绝对真理。
有两种绝对真理:一种是真正的绝对真理;另一种是为了沟通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相对的。我们能讲、能思考的,只有后面这种模型绝对真理,因为真正的绝对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却局限于概念之中。
如果你必须找一个从未见过的人,认识那个人的朋友可以为你描述他,或给你一张照片。当然,你绝不会把相片当成真人,你会利用这张照片,在你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就可以认出他了。同样地,佛教老师试着给你绝对真理的概念化模型,帮助你在见到它的时候认出它来。在试图沟通的时候,老师们有时候会说:“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体,而智慧是主体。试图解释,有时候只是徒增困惑,因为没有一个坚固的客体可以标明为“空性”,也没有一个坚固实存的主体可以标明为“智慧”。只要有主体、客体,就有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自我的观点,不是空性见地。
不幸的是,在相对的层次上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观点,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它。然而,我们还是能够利用这样的模型让我们远离“自我”的观点,走向究竟;不过千万不要把模型与真实混淆,这很重要。
我们标示每一种客体。“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存在。佛法告诉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我的滤光镜,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阳眼镜的例子一样,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见事物的真实本性;接着,虽然你看到了显现,却不明白这种显现可能只对你而言是这样,并不通用于其他众生。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你所戴的有色眼镜,别人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别人所戴的有色眼镜,大家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么你与别人就会更和谐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明白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因此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认真,其结果是,大家卷进了包括战争的各种冲突之中。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顶礼大力佛陀,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也有类似的故事:惹琼巴想要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密勒日巴去见他,惹琼巴对于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征,例如颜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小”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而“大”就表示有个大的现象真实存在。在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它就永远被困在那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认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地,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杀了人也是被杀的人不对。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假像;但在这之后,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不再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受“小永远是小”和“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梦中可能有一千头大象舒适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对于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绝不会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们心中认为小的东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卡住了我们。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杯子并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显得大了,于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这样的步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对的大,因为小和大是相同的、是互相信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后的数字一样,每个数字之前和之后都还有另一个数字,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执着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颗原子上,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佛要花多少时间、用什么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颗微小的原子上,这也完全是想像所虚构。我们是充满了奇思幻想的人,会看到东西、会作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但是这一切都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么,首先你必须了悟不二,才有资格当观众;这并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标示的悟境——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把另外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标示为“大”.“小”等等,这样一来,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连“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标签而已。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无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现;至于你如何看他们,决定于你自己的悟境层次。虽然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把鉢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鉢上面;但究竟上,佛陀并没有像小、大、自、他种种的偏见。同样地,对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层次离于大小、内外。事实上,任何知道无二和实证无二的人的概念,都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实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这场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称的“塔瓦托巴”——证悟了见地。
谈到“无二”时,我们总是这样说:“佛陀做了这样的事。”有时候,我们误解了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而以为我们可以在相对的层次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就好像魔术表演一样。
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着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藉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就好比去看一场强烈而又有力的**,因为太专注于情节,忘了那是一场**,把它当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时候你陷得太深,甚至于看完**的几个小时之后,还为**的结局哭泣和忧虑。由于二元对立的成见,把自己和他人画出界綫,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忽略了,这是我们的作为,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例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他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并自认了知那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就成就了某种空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来多点的成语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人传十,十人传百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人高升,万人得济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刀两断 一了百了 一干二净 一寸丹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丸泥封函谷关 一之谓甚,岂可再乎 一马当先 一子失着,满盘皆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夫得道,九族生天 一元大武 一元复始 一无长物 一无可取 一无所长 一无所有 一无所知 一无所取 一无所得 一无是处 一五一十 一不做二不休 一日九迁 一日三秋 一日万几 一日千里 一日之长 一日之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见如故 一见如旧 一见倾心 一见倾倒 一手一足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一手遮天 一毛不拔 一气呵成 一片冰心 一仍旧贯 一介之士 一介不取 一介书生 一介儒生 一分为二 一文不名 一文不值 一文莫名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心一德 一以当十 一以贯之 一双两好 一孔之见 一去不返 一世之雄 一本万利 一本正经 一龙一蛇 一旦之忿 一目十行 一目了然 一叶知秋 一叶扁舟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丘之貉 一丘之壑 一代不如一代 一代风流 一发千钧 一发不可收拾 一丝一毫 一丝不乱 一丝不苟 一丝不挂 一动不如一静 一场春梦 一而再再而三 一成不变 一匡天下 一扫而光 一扫而空 一至于此 一至于斯 一尘不染 一团和气 一团漆黑 一帆风顺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网打尽 一年一度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半载 一竹竿打到底 一行作吏 一应俱全 一衣带水 一决雌雄 一字一板 一字一珠 一字千金 一字之师 一字不爽 一字褒贬 一弛一张 一如既往 一劳永逸 一来二去 一拔之长 一拔之善 一步一鬼 一步一趋 一步登天 一时一刻 一时戏言 一男半女 一串骊珠 一针一线 一针见血 一身而二任 一身两役 一身是胆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一饭千金 一饭之先 一饮之啄 一饮而尽 一言九鼎 一言不发 一言以蔽之 一言为定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一言难尽 一言堂 一言所示 一沐三捉发 一穷二白 一纸空文 一表人才 一表人物 一表非凡 一表堂堂 一板三眼 一板正经 一枕黄粱 一事无成 一事不知 一哄而散 一拍即合 一国三公 一呼百应 一呼百和 一呼百诺 一鸣惊人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一知半解 一迭连声 一物不如 一物降一物 一往无前 一往直前 一往情深 一命呜呼 一念之私 一念之差 一念之误 一贫如洗 一夜夫妻百夜恩 一掷千金 一泻千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治一乱 一定不易 一定不移 一官半职 一视同仁 一草一木 一厢情愿 一柱擎天 一树百获 一面之交 一面之词 一面之雅 一面如故 一面如旧 一面虚词 一挥而成 一挥而就 一览无余 一览而尽 一哄而散 一律千篇 一脉相传 一脉相承 一脉相通 一差二错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举一动 一举成名 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举两得 一客不烦二主 一语道破 一误再误 一致百虑 一鉢一瓶 一钱不值 一钱如命 一笑置之 一笔勾销 一笔抹杀 一倡三叹 一倡百合 一息万变 一息奄奄 一息尚存 一般无二 一家之言 一家眷属 一窍不通 一唱一和 一偏之见 一得之见 一得之功 一盘散沙 一望无边 一望无际 一惊非小 一清如水 一琴一鹤 一落千丈 一朝一夕 一朝之忿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棍子打死 一意孤行 一模一样 一曝十寒 一箭双雕 一德一心 一臂之力 一鼓作气 一触即发 一路平安 一概而论 一塌糊涂 一蹶不振 一鳞半甲 这些只是少数,想要更多加我**:552640281 注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