埘[ shí ],埘字的拼音,部首,意思,组词,埘字的笔顺,笔画顺序怎么写

 

•埘 [ shí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埘的笔画顺序,埘的笔顺怎么写

 
  • 埘的拼音:shí
  • 埘的注音:ㄕˊ
  • 埘的部首:土部
  • 埘的总笔画:10画
  • 埘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埘的结构:左右
  • 埘的繁体:
  • 埘的笔顺:一丨一丨フ一一一丨丶
  • 埘的笔画:横、竖、横、竖、横撇、横、横、横、竖、点

埘的笔画顺序分布演示:

埘字怎么写

一丨一丨フ一一一丨丶

横、竖、横、竖、横撇、横、横、横、竖、点

 

「埘」字的意思

「埘」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shí(ㄕˊ)

1、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埘[ shí ]的同部首汉字

埘[ shí ]的同音字,shí拼音的汉字

「埘」字组词:

鸡埘

埘[ shí ]的同笔画数汉字

dozi("埘");

绍兴当地有哪些特色习俗?

关于绍兴的新年习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绍兴当地有哪些特色习俗?

#了不起的城市#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种板式."三五七"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演义**,约有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和新编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寿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绍兴农村斗争的现代剧《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银幕,获中国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拷贝发行到70多个国家或地区.?  

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唱词以绍兴方言土语为主,故事铺叙中随口增减,即兴性、随意性大.传统书目有《闹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泪荡》、《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疯姑娘》在国内获奖.艺人多由爱好者从他业转入.著名艺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等艺术家.? 

 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庙外空地搭建的台)或"河台"(台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目莲戏社戏为酬神,目莲戏则求鬼.旧时,绍兴民间为祈安,以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目莲戏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戏班称目莲班,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渔夫、农夫.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但较粗疏不甚规范.目莲戏取材于《目莲救母》故事.开演前有"起殇"一场,谓请鬼观剧.演出时,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头套,音乐阴森悲凉,少有妇孺观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莲戏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习,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莲班应邀赴沪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外,目莲戏在民间逐渐消失.

迎神赛会旧时,庙、祠遍设,繁衍出各类庙会.为祈福消灾,一般庙会仅祭祀及演社戏酬神.同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的,称迎神赛会.除旱灾求雨外,均在菩萨生辰进行.迎神赛会,设会首,以庙产收入及向商号民众募资充作经费,并有各村坊明确分工的会货(如仪仗的校会、放火铳的铳会),配备一套人员、道具和服饰,届时召之即来.凡神巡行经过的村坊,均在路边搭供棚,专人恭候并供奉香烛福礼.除陆会外,还有水会,往往出动数十条大船.此俗延续至50年代初.

 绍兴师爷始于明而盛于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绍兴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有"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证比师爷"等分工.在督、抚级的大衙门中,还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师爷".历来对绍兴师爷毁誉不一,贬者认为绍兴师爷奸刁乖巧,心胸狭窄,口不饶人,笔如刀剑,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则认为他们精明能干,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有正义感.

吃讲茶旧时,绍兴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听说唱的娱乐场所,又是民间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街坊或乡间里闾发生纠纷,当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进衙门,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条,宁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决,谓之"吃讲茶".这样,茶店又成了评论民事、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茶店在靠近门口处,放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称"马头桌".地方上有声望、为百姓信服、说话算数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双方发生争执,就约定时间去茶店,按茶客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双方依次向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观点、态度,让茶客分析评议,发表意见.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马头桌的人,根据各方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见,作出结论,并相约成俗地由过错方支付在场茶客的茶资.此俗今已不存.? 

 乌大网旧时,绍兴境内可放养鱼类的"荡面"达4000余公顷,约700多个渔区,俗称"渔荡".掌管渔荡的人称"渔大司".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富有经验并掌握养殖不同鱼种技术.渔荡养鱼大致在初春放入鱼苗,到冬至以后,鱼一般都长到二三斤,上年漏网的可长到六七斤.为供应"过年"市场,各渔荡要进行一次大围捕,俗称牵"乌大网"."乌大网"即沉底大网.围捕时,驾船布网,两端各有10多个渔工牵网,并有几个"稳笃公"潜入水底排除障碍物.当渔大司下令"起网"时,两端渔工用力牵拉,提鱼入网.这样一次能捕鱼万斤左右.稳笃公还是寒冬腊月下水捕鱼能手.他们裹着破棉袄,划只半扇乌篷小船,船头生盆火,锅中烧着热水,边划船,边注视河岸边和桥洞下,发现目标甩掉棉袄,赤身跃入水中,捉到鱼后,抛入舱内,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热水擦身,穿上衣裤,喝几口烧酒驱寒.从他们身上体现了越人善舟楫习水性的特点.

纠会也称"兜会",是绍兴民间自发的带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为.民间碰到婚丧大事或一时经济窘迫,便邀集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集资兴会.它有三种形式:一叫"摇会",除发起者外,按月摇一次,摇着的人就"进会",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会脚子钱".二称"坐会",由首位邀请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进会人,并按月收齐"会脚子钱".三叫"单倒会",即单为帮助解决困难者纠集的会,也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会.?  

堂众田是绍兴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绍兴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义田收益用于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者,学田收益用于族人读书求学.有的大族把部分学田划给读书人家种,免缴租谷,待入仕后归还;有的规定族中子弟从"进学"起,一切费用由学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买若干亩学田给族里;有的实行"奖学金"制度,童生院试会试给考费二十千文,还有规定给考中者的奖励,中举人给旗匾费钱四十千文.中进士给六十千文等等.?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湖长达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盘江、猪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间出资建造的.此举为行船遇到大风大浪时提供躲避之处.乡间道路上,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乃至数以千计的石桥,也往往是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公德的体现.? 

 育婴堂由慈善会社设立的育婴机构,专门收养被弃或家族无力抚养的婴儿.自清末起,专门组建了董事会,所需经费除慈善社团、各业公会、善心人士捐助外,靠历来捐助给育婴堂的田亩收租所得,最盛时有"堂田"1000多亩,抚养着300多个婴儿.从育婴堂成长的孩子累计上万.同时,无儿无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婴堂领养婴儿.? 

凌霄社一种自发组织的施医、施药的民间慈善机构.1928年绍兴热心慈善事业的士绅和箔业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绍兴城内府山北麓的道观改建为凌霄社,得到绍兴名中医的赞助,并由钱业、箔业的乐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资采购药材,办起了施医局.当时中医药会规定,绍兴名医都要在凌霄社轮值义务门诊,车马费自理.如不轮值,会遭到医务界的鄙视和唾弃.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医,每旬总有半天在凌霄社轮值义诊.并设中药房,药材齐全,贫民百姓生病,常常可得到凌霄社施医、施药的帮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进行慈善活动,改建、扩建为绍兴饭店的一部分.

书法节绍兴向称文化之邦,东晋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修禊"之迷信习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兰亭遂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人大一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嗣后,每年此日,绍兴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集于兰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办书展.

 王星记纸扇绍兴制扇历史久远,至明代,绍兴制扇工艺已甚精致,以密节细竹为柄,糊以白纸,堪作书画.清光绪元年(1875),绍兴柯桥的王星斋及妻陈英设立工场,在传统制扇工艺基础上,改革创新,使纸扇一跃成为朝廷贡品,并在杭州、上海、香港设门市部.王星记的扇,以"毛全本"及"全棕"最佳."毛全本"用竹筋细匀的毛竹做扇骨."全棕"则采用产自云、贵的实心棕竹,加工成扇骨.黑纸扇面,要经过70多道工序,用纯桑皮纸做材料,两面涂刷几层高山柿漆,使纸扇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既能生风,又可蔽日、遮雨,有"一把纸扇半把伞"之称.扇面绘上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镶贴,更是锦上添花,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金不换毛笔早年绍兴卜鹤汀笔庄生产的小楷毛笔中的精品.笔庄开设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老板姓名为店名.前店后坊,制笔工兼任店员,卜鹤汀本人也是善制笔者.从原畅销的"本京水"毛笔,经改良提高后,改名为"金不换".柔刚适度,开笔后墨酣饱,书写流畅,外形美观.鲁迅几乎一生都用此笔.为满足消费者对"金不换"的需求,鲁迅纪念馆特监制"金不换",在馆内购物部销售.?  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绍兴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绍兴民间常用帽.以羊毛制成,前后经30多道工序,内外乌黑,故名.圆顶,卷边,前侧可折成畚斗形,冬可保暖,夏能遮阳,除酷暑炎日外,四季可用,田头劳作,雨水不透,坚固耐用,经济实惠,为农民和工匠乐于购用.1966年后,绍兴民间戴乌毡帽之俗渐少,毡帽厂店停业.为满足旅游者和老农之需,目前仍有少量生产作坊.? 

 绍兴丝绸  绍兴丝绸绍兴是中国较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地方之一.约6000多年前,宁绍平原已有原始的养蚕纺织.春秋末越国推行"劝农桑"政策,丝织业首次繁荣.两晋、南朝时,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列为贡品.至隋唐,一度成为南方丝织中心.随着北方优良蚕种和丝织技术的传入,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列入贡品的有绫、罗、绸、纱等10多种,罗最著名.宋代,绍兴丝绸品种之多居全国之冠,产量为同类州府之首.明清时期,浙西北丝绸业崛起,才有所衰落.20世纪20年代,采用铁机拉机,又有所回升.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绍兴丝织业获空前发展.合成纤维、丝绸服装、丝针织品等相继出现,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丝织工业体系.? 

 绍兴锡箔  绍兴锡箔俗称?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先由"罪人"制造.故旧时箔铺门前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成为绍兴民间的一大产业.箔业发展甚快,至民国时期,绍兴城内几乎半数人从事此业,故有"锡半城"之称.1949年后,城内箔庄、箔坊相继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  

越瓷  越瓷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成熟于东汉,兴盛于唐.唐宋时期,越瓷品类丰富,制作精湛,有"类玉"、"类冰"之誉.唐朝将大批越瓷从明州(今宁波)港运销亚、非、欧2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渐趋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异彩.1954年投产的绍兴瓷厂,继承传统瓷艺,研究试制成功了500多个花式品种,年产量5000万件左右,畅销国内,远销30多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试制成功的变色釉瓷器,能变幻14种颜色,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绍兴老酒  绍兴老酒中国名酒中最古老的黄酒品种,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以其贮存愈久而愈佳,故名"老酒".旧时有人在男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男孩中状元时取出饮用,称"状元红".也有在女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女孩成人出嫁时取出饮用,称"女儿红".取料精良,工艺精湛,水质独特,明、清时已远销海外,驰誉东南亚.20世纪内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88年起,绍兴加饭、花雕被定为国宴用酒.代表品种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4种.目前,绍兴酿酒企业已组成集团公司,除内销外,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国黄酒出口量的70%.1990~1996年间,绍兴曾举办4届"黄酒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