襛[ nóng ],襛字的拼音,部首,意思,成语

•襛 [ nóng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襛的笔画顺序,襛的笔顺怎么写

  • 襛的拼音:nóng
  • 襛的注音:ㄋㄨㄥˊ
  • 襛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襛的繁体:
  • 襛的部首:衤部
  • 襛的总笔画:19画
  • 襛的结构:左右
  • 襛的笔顺:丶フ丨ノ丶丨フ一丨丨一一ノ一一フノ丶
  • 襛的笔画:点、横撇、竖、撇、点、竖、横撇、横、竖、竖、横、横、撇、横、横、横撇、撇、点

「襛」字的意思

「襛」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nóng(ㄋㄨㄥˊ)

1、(衣服)厚。

襛[ nóng ]的同音字,nóng拼音的汉字

襛[ nóng ]的同笔画数汉字

「襛」字成语:

夭桃襛李

襛[ nóng ]的同部首汉字

带李子的四字成语加意思

1. 带李子的有哪些成语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

比喻避嫌疑 瓜田李下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僵李代桃 比喻代人受罪过或以此代彼 沉李浮瓜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道边苦李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视的人。

凡桃俗李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浮瓜沉李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公门桃李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

卖李钻核 先钻李核,然后出卖,免得别人得到良种。形容极端自私。

李代桃僵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投桃报李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夭桃秾李 比喻年少美貌。

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张三李四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张冠李戴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张王赵李 泛指一些人。

也指寻常之辈。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

桃夭李艳 桃李盛开。泛指春日美景。

报李投桃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避瓜防李 表示避免嫌疑。 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道傍苦李 同“道边苦李”。 方桃譬李 形容姿质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浮瓜沈李 亦作“浮瓜沉李”。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后因以“浮瓜沈李”代指消夏乐事。

瓜皮搭李树 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将李代桃 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 僵桃代李 见“僵李代桃”。

李白桃红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李广不侯 见“李广未封”。 李广难封 见“李广未封”。

李广未封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李郭同船 见“李郭同舟”。 李郭同舟 《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

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后因以“李郭同舟”、“李郭同船”比喻知已相处,不 李郭仙舟 《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后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浓桃艳李 桃花浓丽,李花鲜艳。

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僵李代 同“李代桃僵”。

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桃来李答 语本《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后以“桃来李答”比喻互相酬赠。 桃李成蹊 “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语。

桃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桃李门墙 谓生徒众多的师门。 桃李争妍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

形容春光艳丽。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桃李之馈 《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原谓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艳如桃李 容颜像成熟的桃李那样娇艳。 夭桃襛李 亦作“夭桃秾李”。

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

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

张甲李乙 犹言张三李四。 张王李赵 ①四大姓氏。

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正冠李下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

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 指李推张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解释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示例俗话说:“~”。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故事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解释〗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桃李遍天下 〖解释〗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解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解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夭桃穠李 〖解释〗比喻年少美貌。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

2. 关于李子的成语

瓜田李下、

张三李四、

张冠李戴、

投桃报李、

李代桃僵、

桃李遍天下、

李广不侯、

桃李满天下、

卖李钻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夭李艳、

沉李浮瓜、

门墙桃李、

凡桃俗李、

夭桃秾李、

桃李春风、

李广难封、

桃李精神、

瓜皮搭李树、

公门桃李、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艳如桃李,冷如霜雪、

张公吃酒李公颠、

城中桃李、

张甲李乙、

艳如桃李

浓桃艳李、

桃李成蹊、

桃李争妍、

恩牛怨李、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李白斗酒、

桃李之馈、

李膺门馆、

避瓜防李、

张公吃酒李公醉、

指李推张、

李郭同舟、

道旁苦李、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避李嫌瓜、

桃来李答、

桃李之教、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李白桃红、

方桃譬李、

正冠李下、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张王李赵、

瓜李之嫌

3. 含有李字的成语

瓜田李下 僵李代桃 沉李浮瓜 道边苦李

道旁苦李 凡桃俗李 浮瓜沉李 公门桃李

瓜李之嫌 卖李钻核 李代桃僵 门墙桃李

投桃报李 桃夭李艳 报李投桃 避瓜防李

避李嫌瓜 道傍苦李 方桃譬李 浮瓜沈李

将李代桃 僵桃代李 李白桃红 李广不侯

李广难封 李广未封 李郭同船 李郭同舟

李郭仙舟 李下瓜田 浓桃艳李 桃僵李代

桃来李答 桃李成蹊 桃李春风 桃李精神

桃李门墙 桃李争妍 桃李之教 桃李之馈

艳如桃李 夭桃襛李 以桃代李 张甲李乙

张王李赵 正冠李下 指李推张 张三李四

张冠李戴 张王赵李 夭桃秾李 夭桃穠李

比张比李 桃李遍天下 瓜皮搭李树 桃李满天下

4. 带有“桃”字的四字成语

李白桃红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桃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流水桃花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人面桃花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桃花人面 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同“人面桃花”。

桃花潭水 比喻友情深厚。

柳夭桃艳 形容女子貌美。

凡桃俗李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公门桃李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投桃报李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李代桃僵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桃弧棘矢 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认为可辟邪。

桃红柳绿 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杏脸桃腮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夭桃秾李 比喻年少美貌。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

报李投桃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断袖余桃 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同“断袖之癖”。

方桃譬李 形容姿质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僵李代桃 比喻代人受罪责或以此代彼。亦作“僵桃代李”。

将李代桃 比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

僵桃代李 比喻代人受罪责或以此代彼。同“僵李代桃”。

浓桃艳李 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僵李代 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同“李代桃僵”。

桃李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省语。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桃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门墙 指生徒众多的师门。

桃腮粉脸 形容女子粉红色的面颊。

桃腮柳眼 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桃羞杏让 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夭柳媚 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桃夭李艳 桃李盛开。泛指春日美景。

桃之夭夭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杏腮桃脸 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同“杏脸桃腮”。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

余桃啖君 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夭桃穠李 比喻年少美貌。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同“夭桃秾李”。

艳如桃李 容颜像成熟的桃李那样娇艳。

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5. 杨桃用四个字的成语怎么说

投桃报李

tóu táo bào lǐ

[释义]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语出]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近义] 礼尚往来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瓜田李下

guā tián lǐ xià

[释义]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语出] 《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正音] 瓜;不能读作“zhuǎ”。

[辨形] 瓜;不能写作“爪”。

[近义] 瓜李之嫌

[用法] 常常构成“有……之嫌”的格式;故有“瓜李之嫌”的说法。一般作主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英译] in a melon patch or under a plum tree in suspicious circumstances or surroundings

[成语故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是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6. 要40个四字成语加意思的(越多越好)

安步当车: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闭门造车 关上门造车。

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苦。

弊绝风清 形容社会风气十分良好,没有贪污舞弊等坏事情。 别具只眼 另有一种独到的见解。

别无长物 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波谲云诡:形容事态变幻莫测。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不耻下问 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经,正常。 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

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不稂不莠:稂、莠,混在禾苗中的野草,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不落窠臼 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名。

占有 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嘴说话。 不胜其厌:不能忍受烦琐之事。

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不厌其烦:不因烦琐而厌烦。 不一而足 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不虞之灾:意料不到的灾祸。

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

(中性)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如:那儿幅画都不怎么使人满意,只有这一还~。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惩前毖后: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毖,谨慎,小心。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春秋笔法 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厝火积薪: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也说积薪厝火。

大方之家:大方,专家。学者或内行人。

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 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道路以目:表示怨恨。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

得鱼忘筌 荃是用来捕鱼的,得到了鱼,就忘掉荃。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达以更高的水平。

也说“升堂入室” 釜底游鱼 比喻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 地老天荒:指经过的时间很久,也说天荒地老。 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崇敬,现多用于贬义。

顶礼,两手伏在地上,用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和敬礼。 鼎力相助:敬词,大力相助(表请托或感谢时用)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并峙。

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

文言文写女子的

1. 古文中“女孩”怎么说

“女孩”在文言文中一般说“女子”,或用别称:佳人、红袖、青蛾、粉黛、佳丽、姝丽、碧玉 髫年、豆蔻、及笄等。

这些对女人的称呼,大多是从容貌和服饰妆容等方面着眼的,如以下: 1、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译文:今夜酒未醉人人自醉,还要美人来搀扶。)

2、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

如唐代韩愈《醉赠诺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译文:长安的那些富家子弟, 盘碗里摆满了各种腥荤。

不懂得文人饮酒的雅趣, 只会醉倒在女人中。) 3、红粉。

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译文:安禄山的兵马声势浩大 地来了,皇帝被迫赐死杨贵妃,并将她匆匆埋葬,没多久就化成尘埃了。这里的“红粉”指的是杨贵妃。)

4、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译文:回头一笑能迷住众多的人,六宫的妃子都失去了美色。)

5、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

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译文:征夫从军长年征战在外,美丽的妻子天天独守闺房。)

6、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

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译文: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7、裙钗。因妇女著裙**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

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译文: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还不如你一个女子。)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时候。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写道:“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译文:出生在小地方,从小在山野里长大) 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出自《诗经》中《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 3、髫年: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

词语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译文:美丽的少女身姿轻盈美好,芳龄十三有余;她像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叶嫩花姣,随风颤袅,美艳无比。) 5、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出自出自周代《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译文:女子到了十五就需要把头发盘笄贯之,到了结婚的年龄。)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出自南朝宋代作者范晔的《后汉书.献穆曹皇后纪下》,原文:“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小者待年于国”。

(译文:曹操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 :曹宪、曹节和曹华一同嫁给汉献帝 刘协为夫人,以束帛玄纁五万匹为订婚的聘礼,年幼的女儿暂且留在封国,待年龄长到可以婚配的时候再送进宫。) 7、艾:指50岁。

出自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译文:五十头发就像艾草一样白了。)

8、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出自唐代赵牧的《对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译文:手摸着六十岁的胡子,反反复复的像玩珠子一样。)9、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出自《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译文:所以太尉段颖,英勇的名声在世,在边境坚守,头发不整理的应对羌族起义,头发白了才成功。)

10、耄耋:指八九十岁。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译文:说老人都能够只因为寿命到头而终结,大王您的遍施恩泽连草木虫鱼都能得到好处。)

2. 用来形容女子的文言文

形容美女的诗句. 1.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出自杜甫《佳人》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鬓,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2.“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出自李延年诗.衍生出一个很著名的形容美女的词语——倾城倾国 3.“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形容恰到好处,不能稍做变化,否则就不够完美.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宋玉)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曹植)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第六十八回) 周代《诗经.桃夭》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已将桃花作为女子的象征; 唐代李白《长相思》中有“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应是最早以直白的手法将花与美人相提并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李白(杨贵妃)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同上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同上 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其一》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林黛玉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何思澄《南苑逢美人》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3. 用古文描述女子害羞脸红

腼腆拼音miǎn tiǎn 意思害羞的样子.俗称不好意思 造句薛颢见到陌生的叔叔还会脸红.还是很腼腆啊!.近义词害羞、羞怯、羞惭、羞臊、含羞、羞赧 反义词大方、开朗、活泼 出自(元)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明 徐霖 《绣襦记·谋脱金蝉》:“囊空情减杀,礼貌欠从容,登堂腼腆,只恐簧言讥讽.《红楼梦》第七回:“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那天晚上,在她的楼里,谈了半点钟的话,惊心于她的腼腆与温柔.”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三:“这时候,栽花先生 叫 郭主任 挑衣.郭全海 站在 萧队长 旁边,不肯去挑,腼腆地说道:‘配啥算啥.’”《一个也不少》第一节:小查理是一个安静又腼腆的少年.。

4. 用古文描写女子美貌的句子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

这些是曹植《洛神赋》中描写女子的诗句,供楼主参考!

5. 古文中代指女子年龄的词

(刚给你查到的,希望你能排上用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