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yú wū ],於字的拼音,部首,组词,於字的笔顺,笔画顺序怎么写

 

•於 [ yú wū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於的笔画顺序,於的笔顺怎么写

 
  • 於的拼音:yú wū
  • 於的注音:ㄩˊ ㄨ
  • 於是否多音字:是多音字
  • 於的繁体:
  • 於的总笔画:8画
  • 於的结构:左右
  • 於的部首:方部
  • 於的笔顺:丶一フノノ丶丶丶
  • 於的笔画:点、横、横撇、撇、撇、点、点、点

於的笔画顺序分布演示:

於字怎么写

丶一フノノ丶丶丶

点、横、横撇、撇、撇、点、点、点

 

「於」字的意思

「於」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yú wū(ㄩˊ ㄨ)

1、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2、位於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3、從、由。《老子•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4、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漢書•卷六十.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5、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6、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7、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8、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9、為、為了。《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10、到、至。《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11、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12、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13、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4、對。如:“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字的其他含义、意思

1、表示感嘆、讚美的語氣。《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2、“烏”的本字。《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郭璞•注:“於,讀曰烏。”

「於」字组词:

於菟於乎於梨华

於[ yú wū ]的同部首汉字

於[ yú wū ]的同音字,yú wū拼音的汉字

於[ yú wū ]的同笔画数汉字

dozi("於");

於字怎么读

於做姓读:yū

根据商务印书馆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所载,“於”字当作姓氏使用时,其发音应为“yū”,而非“wū”,也非“yú”。

起源:据《世本》载,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因功大被封於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於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称为於氏。通常认为,於则是於姓的始祖。

“於”字在中国大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曾被视作“于”的异体字废除,但后来发现有人以之为姓,於1988年恢复为规范字。

“於”作为姓氏在转化为简体中文的时候,不应转化为“于”,以与“于”姓相区别。同样地,“于”姓在转化为繁体中文的时候,也不应写成“於”。

扩展资料:

“於”姓名人有:

1、於梨华:**家,作品有《梦回青河》(长篇**,台北:皇冠,196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美国的来信》、《傅家的儿女们》(长篇**)、《焰》、《变》等。其中《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被认为是其最具代表作品;

2、於崇文: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宁波,中国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

3、於世成:籍贯浙江宁波。教授职称。1991 年-1992年,作为交通部海商法工作组成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制定。1996年,获得执业律师资格。海商法学专家、海事专家,前上海海事大学**;

4、於忠祥:安徽巢湖人。著名“四农教授”。安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国土资源研究所所长,合肥市政协委员,主要致力于科技投入对提高农用土地产出率贡献的研究和科教兴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於姓

於怎么读

於的读音是:wū 、yū 、yú。

於多作为介词,读yú,是古汉语中用得很多的虚词。古籍中“於”和“于”多通用,不过表示至于某地时,多用“于”,表示甚于或者被动时,多用“於”。作介词时,“于”和“於”古代不同音,现代同音。现代的白话文,介词“於”并入“于”,但是,“于”和“於”既不属于简繁字关系(《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也不属于异体字关系。“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姓和于姓是两个不同的姓,上述读作wū的“於”,也不能写成“于”。

“於”字本来是早期“乌”字的不同变体,造字意是乌鸦。“乌”字金文,均像一只正在飞行的乌鸦。后来省去了表示张口鸣叫的符号和表示眼睛的一点,表示翅膀的三曲画的上一画向上移位为小斜画与表头的弧形相连。从西周时起,上部表喙处的部分笔画逐渐脱离主体,讹作“人”形。战国时期,或于人形之下多出两装饰性笔画。楚简文字或从鸟。秦汉时期,字形左边或讹作从“方”,遂为后世“於”字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