寛[ kuān ],寛字的拼音,部首,意思
- 暂无分类
- 2025-03-22
- 2热度
- 0评论


•寛 [ kuān ]的拼音,部首,繁体,笔顺,寛的笔画顺序,寛的笔顺怎么写
- 寛的拼音:kuān
- 寛的注音:ㄎㄨㄢ
- 寛的结构:上下
- 寛的总笔画:13画
- 寛的繁体:寛
- 寛是否多音字:不是多音字
- 寛的部首:宀部
- 寛的笔顺:丶丶フ一丨丨丨フ一一一ノフ
- 寛的笔画:点、点、横撇、横、竖、竖、竖、横撇、横、横、横、撇、横撇
「寛」字的意思
「寛」字的基本字义解释
寛
1、古同“宽”。
寛[ kuān ]的同音字,kuān拼音的汉字
鑧欵寬窾臗歀宽髖髋梡款窽
寛[ kuān ]的同笔画数汉字
瑞福照感禁蓝数满赖鼠微新勤解
寛[ kuān ]的同部首汉字
害寡宅宁宽宠容寥定寰宸寒宰家
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
谢邀,武王伐纣,实际上是臣子造反,弑君夺位,
只是基于儒家的立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国君圣明,我们就辅佐,国君昏庸,我们就离开,国君残暴,我们就推翻他。
所以,为了美化周武王这个胜利者,就只有丑化帝辛这个失败者了。
质疑武王伐纣的声音,从西周立国开始就不绝于书了,但是,质疑的声音被淹没了。
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就说了,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你看帝辛的罪恶,再看看夏桀,完全是把夏桀做的事,完全套在帝辛身上了。
《尚书》的前几篇,有武王伐纣的战争檄文,檄文怎么写,看看骆宾王《讨武曌檄》,陈琳《为袁绍讨豫州文》、曾国藩《讨粤匪檄》,
檄文一般是能把一个人写的多么邪恶就多么邪恶,但是,写帝辛的罪恶呢?
祭祀不用心、听妇人言、酗酒、用地位低下的人、不用自己的兄弟亲戚,
这哪一条算罪恶?我看不出来啊。
丑化帝辛的战争檄文,也只能写这些东西,帝辛有什么罪恶?
帝辛在位时,商立国五百余年,已经是末日余晖了,曾经臣服于他的诸侯国也趁机崛起,挑战天子权威,
就像明朝立国二百多年后,臣服于明朝的满清也崛起了,
武王从他太爷爷开始,三代人都造反了,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他之所以成功,是商朝没落了,且趁着帝辛讨伐东夷,军队不在国中,而且还有帝辛的兄弟们做了带路党,比如微子。
并不是因为帝辛邪恶,老百姓不支持他们,恰恰相反,商朝的老百姓是很支持帝辛的,
所以,武王伐纣,没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纯粹臣子造反。
武王伐纣真的是一次“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吗?典籍上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以佐证?
相应很多朋友对纣王的了解与第一印象都来自《封神演义》这部电视剧,其被妲己迷惑玩酒池肉林、逼比干挖心、发明炮烙之刑等等残暴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心中。
武王伐纣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故事。按照史书的记载,周武王率领大军讨伐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商朝军队纷纷倒戈,结果周军不战而胜。纣王逃到鹿台后,引火自焚而死,至此商朝的统治宣告结束。但如果仔细阅读这段史料,就会发现问题,勇猛过人的纣王怎么连仗都没打,就一败涂地呢?
纣王真的那么不堪吗?其实商纣通过一些列对东夷的军事行动,将商朝的势力范围推进到淮河、长江流域。我们再看看商纣重用的臣子,其中包括飞廉、恶来、费中,这些人能得到商纣的重用,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同样勇敢善战,“昔殷王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费中、恶来、崇侯虎”,“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也就是说在商纣王身边,有一群勇猛善战的将领,还有一支常年征战的军队,怎么可能在牧野之战中,还没交战就溃败了呢?我们再看看史官是怎么记载牧野之战的,周军“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也就是说武王伐纣,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取得了胜利!怎么可能呢?真的是“以至任伐至不仁”吗?
武王伐纣经过后世史官的美化,给周武王带上了圣人的光环,同时也掩盖了真正的历史真相,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文献中发现蛛丝马迹。牧野之战其实是一场血战,《武成》中甚至有“血流浮杵”的记载。但这个事情被孟子否定了,因为他相信“仁者无敌于天下”。我们通过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简书,以及相关的记载,可以大致还原牧野之战的情景。
周军、商军在牧野展开大战,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双方死伤惨重。可就在这个时候,战场形势突变,勇猛善战的纣王意外被周军擒获,接着周军将纣王斩首,然后将他的首级挂到了大白旗上。周武王亲自挥动大白旗,指挥各路诸侯军队。
各路诸侯军队望见纣王的首级后,军心振奋;而商军见主帅已死,战无斗志,四散奔逃。这时候,周军乘胜追击,一举攻破商朝都城。所以商纣王应该是在牧野之战中战死的,也正是因为他战死沙场,导致军队失去控制,一败涂地。而正史对于这段的记载漏洞百出,按照他们的说法,纣王战败后自焚而死。
然后武王进城,斩下纣王的首级,放到大白旗上。既然纣王都死在熊大火中,怎么可能还有留下首级,让周武王去砍呢?东汉文人王充一语道出了牧野之战的真相:“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参考资料:
1.《史记》;2.《论衡》;3.《殷纣王“自焚而死”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