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脾肉之叹”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脾肉之叹:

拼音:pí ròu zhī tàn
成语繁体:脾肉之嘆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髀里肉生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自我感叹

成语解释:

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阴虚度,思欲有所作为

成语出处: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成语例子:

郭沫若《革命春秋·到浦东去来》:“十日不见,多少有点脾肉之叹的向华似乎更加焕发了。”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丢失了地盘,就去投奔刘表。刘表设酒宴安慰他。席间两人谈得甚欢,刘备入厕摸自己的髀,发现上面的肉又长了起来,回座后不禁感慨,这样下去,光复汉室何时才能成功?刘表就送他地盘与军队

成语分字解释:

“脾” 的基本字义:

人和动物内脏之一,在胃的左下侧,是重要的贮藏血液的器官和最大的淋巴器官:~脏。 中医学指五脏之一:~胃。
含有

“脾” 的成语:

镌脾琢肾
脾肉之叹
感人心脾
沁入心脾
痛入心脾
动人心脾
凄入肝脾

“肉” 的基本字义:

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体。~类。~食。肌~。~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身(佛教指肉体)。 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冬瓜~厚。 果实不脆,不酥:~瓤西瓜。 行动迟
含有

“肉” 的成语:

皮松肉紧
皮伤肉绽
皮破肉烂
羊头狗肉
肉袒膝行
肉林酒池
走肉行尸
周妻何肉
肥肉厚酒
肥肉大酒
厚酒肥肉
骨颤肉惊
掠脂斡肉
浆酒霍肉
肉袒牵羊
肉薄骨并
肉袒面缚
肉山脯林
生死肉骨
鱼馁肉败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叹” 的基本字义: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吟咏:咏~。一唱三~。
含有

“叹” 的成语:

一唱三叹
长吁短叹
咳声叹气
长嘘短叹
短叹长吁
凤叹虎视
叹老嗟卑
摇头叹息
一倡三叹
短吁长叹
芝焚蕙叹
嗳声叹气
壹倡三叹
坐愁行叹
仰屋兴叹
仰屋窃叹
喟然叹息
人鼠之叹
白头之叹
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