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仁义之师”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 成语
- 2025-02-04
- 6热度
- 0评论


仁义之师:
拼音:rén yì zhī shī
成语简拼:ryzs
发音:("xxzl.com.40805443810945");
成语繁体:仁義之師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仁义之兵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称赞军队
成语解释: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成语例子:
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仁义之师,何愁杨枭不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英语翻译:an army of justice
日语翻译:仁義の軍(ぐん)
成语分字解释:
“仁” 的基本字义: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
含有
“仁” 的成语:
仁人义士
仁人君子
仁民爱物
取义成仁
见智见仁
志士仁人
仁至义尽
仁义道德
仁人志士
仁心仁术
麻木不仁
宽仁大度
见仁见智
积德累仁
大仁大义
成仁取义
麻痹不仁
残暴不仁
蹈仁履义
含仁怀义
“义” 的基本字义: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情谊:~气。恩~。~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指
含有
“义” 的成语:
寡情少义
寡恩薄义
辜恩负义
蹈节死义
辜恩背义
绝仁弃义
槌仁提义
负恩背义
孤恩负义
捐身徇义
仁浆义粟
释生取义
乡利倍义
言简义丰
瘠义肥辞
义刑义杀
乡风慕义
知义多情
舍生存义
深文奥义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师” 的基本字义: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效法:~法古人。 榜样:~范。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 对和
含有
“师” 的成语:
尊师重道
尊师贵道
兴师动众
事无常师
师老兵疲
劳师动众
狗头军师
良师诤友
良师益友
班师得胜
老师宿儒
辱国丧师
丧师辱国
师严道尊
师老民困
蹙国丧师
陈师鞠旅
惊师动众
先圣先师
劳师糜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