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渔人之利”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渔人之利:

拼音:yú rén zhī lì
成语简拼:yrzl
注音:ㄧㄩˊ ㄖㄣˊ ㄓㄧ ㄌㄧˋ
发音:("xxzl.com.40805484811235");
成语繁体:漁人之利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渔翁得利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解释:

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他日可以在里头看景生情,得些渔人之利。”

成语例子:

毛泽东《反对投降活动》:“以待时机一到,就策动所谓太平洋调停会议,借收渔人之利。”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劝阻赵王,给他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晒太阳,鹬去啄它,蚌夹住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的故事。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吞并燕赵。赵王放弃了战争
英语翻译:profit at other's expense

成语分字解释:

“渔” 的基本字义:

捕鱼:~业。~翁。~村。~船。~网。~民。~汛。~歌。~火。竭泽而~。 谋取,夺取不应得的东西:~夺。~利。~色(猎取美色)。 姓。
含有

“渔” 的成语: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渔经猎史
渔夺侵牟
东猎西渔
樵村渔浦
渔海樵山
渔翁得利
渔人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鹬蚌相争,渔人获利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渔人之利
渔翁之利
渔阳鼙鼓
渔阳鞞鼓
坐收渔利

“人” 的基本字义: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含有

“人” 的成语:

避人耳目
避人眼目
不步人脚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成人之善
持人长短
出人望外
得人死力
感人肺肝
感人心脾
骇人视听
豁人耳目
寄人檐下
沁人心肺
沁人心腑
阒无人声
视人如伤
拾人唾涕
拾人唾余
授柄于人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利” 的基本字义:

好处,与害弊相对:~弊。~害。~益。~令智昏。兴~除弊。 使顺利、得到好处:~己。~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 与愿望相符合:吉~。顺~。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刃。~刀
含有

“利” 的成语:

辩口利舌
乘利席胜
船坚炮利
厚生利用
进利除害
利喙赡辞
利缰名锁
利惹名牵
利时及物
利绾名牵
利灾乐祸
綦溪利跂
乡利倍义
邀名射利
营私罔利
争名竞利
争权攘利
元亨利贞
甲坚兵利
兴利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