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逋慢之罪”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逋慢之罪:

拼音:bū màn zhī zuì
成语简拼:bmzz
发音:("xxzl.com.40806355913718");
成语繁体:逋慢之辠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罪过

成语解释:

不遵守法令的罪过。宋·王安石《再辞同修起居注第五状》:“臣之区区,辞说已穷,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苟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

成语出处:

宋·王安石《再辞同修起居注第五状》:“臣之区区,辞说已穷,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苟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

成语分字解释:

“逋” 的基本字义:

逃亡:~逃。~迁。~荡。 拖欠:~负。~租。~债。 拖延:~留(逗留)。
含有

“逋” 的成语:

豕窜狼逋
逋逃之臣
逋慢之罪
逋逃之薮
洗雪逋负

“慢” 的基本字义:

迟缓,速度小,与快相对:~车。~件。~腾腾。~条斯理。缓~。迟~。~性。 态度冷淡,不殷勤,不礼貌:~待。轻~。傲~。怠~。
含有

“慢” 的成语:

慢慢腾腾
慢慢吞吞
轻歌慢舞
细嚼慢咽
不紧不慢
慢条斯理
紧打慢敲
傲贤慢士
傲慢不逊
矫时慢物
慢腾斯礼
慢条斯礼
慢条厮礼
轻吞慢吐
轻贤慢士
前慢后恭
疏亲慢友
缓歌慢舞
慢声细语
傲慢少礼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罪” 的基本字义: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 刑罚:
含有

“罪” 的成语:

立功赎罪
祸首罪魁
伐罪吊民
奉辞伐罪
悔罪自新
迁善远罪
赏功罚罪
赏劳罚罪
赦过宥罪
徙善远罪
吊民伐罪
知我罪我
伐罪吊人
负罪引慝
恶稔罪盈
功首罪魁
责躬罪己
掩罪饰非
罪盈恶满
罪己责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