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绨袍之义”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绨袍之义:

拼音:tì páo zhī yì
成语简拼:tpzy
发音:("xxzl.com.40806325513497");
成语繁体:綈袍之義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绨袍恋恋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不忘旧恩

成语解释:

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成语出处:

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成语例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彼行虽贱,而祖德未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
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成语分字解释:

“绨” 的基本字义:

光滑厚实的丝织品:~袍。
含有

“绨” 的成语:

敝绨恶粟
绨袍之义
绨袍恋恋

“袍” 的基本字义:

中式长衣:~子。长~。旗~。棉~。皮~。同~(旧时军人相称)。~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之谊”、“~~故旧”)。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
含有

“袍” 的成语:

割须换袍
蟒袍玉带
粗袍粝食
方巾长袍
葛巾布袍
割须弃袍
冠袍带履
同袍同泽
披袍擐甲
秉笏披袍
紫袍玉带
擐甲披袍
黄袍加体
袍泽之谊
绨袍之义
绨袍恋恋
缊袍不耻
脱袍退位
袍笏登场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义” 的基本字义: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情谊:~气。恩~。~重如山。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指
含有

“义” 的成语:

寡情少义
寡恩薄义
辜恩负义
蹈节死义
辜恩背义
绝仁弃义
槌仁提义
负恩背义
孤恩负义
捐身徇义
仁浆义粟
释生取义
乡利倍义
言简义丰
瘠义肥辞
义刑义杀
乡风慕义
知义多情
舍生存义
深文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