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一面之词”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一面之词:

拼音:yī miàn zhī cí
成语简拼:ymzc
注音:ㄧ ㄇㄧㄢˋ ㄓㄧ ㄘㄧˊ
发音:("xxzl.com.40805515611445");
成语繁体:一靣之詞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偏听偏信、一面之辞
反义词:兼听则明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否定句

成语解释:

单方面的言辞;即某一个方面的意见。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成语辨形:词,不能写作“辞”。

成语例子: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全面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处理。
英语翻译:one side of the matter
日语翻译:一方(いっぽう)だけの言い分
其他语言:einseitige Aussage (od. Behauptung)déclaration,version unilatéeale
成语谜语:司;单方告别

成语分字解释:

“一” 的基本字义: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
含有

“一” 的成语:

载一抱素
存十一于千百
一掷乾坤
一依旧式
一如曩昔
一齐天下
不肯一世
浮一大瓟
得一望十
屈指一算
一笑了之
一笑了事
一卧不起
一通百通
一飞冲天
登高一呼
罚一劝百
反戈一击
回眸一笑
杀一儆百

“面” 的基本字义:

头的前部,脸:脸~。颜~。~目。~~相觑。 用脸对着,向着:~对。~壁(a.面对着墙;b.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 事物的外表:地~。~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额(票面的数额)。 方位,部分
含有

“面” 的成语:

面貌狰狞
满面羞惭
满面含春
面如冠玉
面似靴皮
闻名不如见面
东西易面
素面朝天
尹邢避面
面目黎黑
面目犁黑
眼泪洗面
僧来看佛面
真人面前不说假
经风雨,见世面
知人知面不知心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不看金面看佛面
不看佛面看金面

“之” 的基本字义: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
含有

“之” 的成语:

急人之危
急人之忧
夺人之爱
尽地主之谊
无缚鸡之力
无立足之地
置之高阁
无用武之地
无立锥之地
大开方便之门
置之脑后
置之度外
置之死地
麾之即去
搏牛之虻
承天之祐
勿谓言之不预也
操之过蹙
操之过激
操之过切

“词” 的基本字义: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汇。~书。~典。~句。~序。~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演讲~。誓~。~章。~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
含有

“词” 的成语:

遣词造句
诗词歌赋
词人才子
严词厉色
义正词严
冗词赘句
词严义正
淫词秽语
淫词艳曲
虚词诡说
强词夺理
慷慨陈词
理屈词穷
陈词滥调
谄词令色
陈言肤词
出词吐气
出言吐词
词穷理绝
词严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