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成语“一鼓而下”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
- 成语
- 2025-02-03
- 8热度
- 0评论


一鼓而下:
拼音:yī gǔ ér xià
成语繁体:一皷而下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或军事
成语解释:
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
成语出处:
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
成语例子: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64回:“须先派一人到巡抚衙门去调兵,就在这七夕之日,可以一鼓而下。”
成语分字解释:
“一” 的基本字义: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
含有
“一” 的成语:
载一抱素
存十一于千百
一掷乾坤
一依旧式
一如曩昔
一齐天下
不肯一世
浮一大瓟
得一望十
屈指一算
一笑了之
一笑了事
一卧不起
一通百通
一飞冲天
登高一呼
罚一劝百
反戈一击
回眸一笑
杀一儆百
“鼓” 的基本字义: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乐(yuè)。~角(jiǎo)。大~。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石~。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吹。~噪。 发动,使振作起来:~励。~动。~舞。一~作气。 高起,凸出
含有
“鼓” 的成语:
晨钟暮鼓
扯鼓夺旗
村歌社鼓
鼓吹喧阗
鼓唇咋舌
鼓睛暴眼
鼓舌扬唇
鼓舌摇唇
鼓吻奋爪
鼓吻弄舌
鼓眼努睛
欢呼鼓舞
暮鼓朝钟
收锣罢鼓
掩旗息鼓
一鼓一板
朝钟暮鼓
卷旗息鼓
擂鼓筛锣
抛金弃鼓
“而” 的基本字义: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
含有
“而” 的成语:
泥而不滓
墙面而立
神而明之
顺非而泽
同年而校
同日而论
望屋而食
无德而称
无胫而来
无胫而至
无胫而走
毋翼而飞
析骨而炊
言而不信
一呵而就
尤而效之
鱼贯而出
鱼烂而亡
韫椟而藏
择地而蹈
“下” 的基本字义: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层。~款。 等级低的:~级。~品。~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都同意。 次
含有
“下” 的成语:
对证下药
河汾门下
赧颜汗下
牛口之下
贞下起元
自郐以下
自郐而下
一鼓而下
九原之下
下帷攻读
折节下贤人
折节下谋士
卒擅天下
京辇之下
畎亩下才
辇毂之下
辙环天下
鞭笞天下
寄人门下
放下包袱